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 ——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18 11:07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与物质保障。在一定地域条件下,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经济(Economy)构成开放复杂的动态巨系统(PREE系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则是这个巨系统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利用土地创造物质财富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也是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全球变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作为研究自然与人文过程的理想切入点,越来越受到国际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其研究内容也从全球气候变化效应扩展到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驱动机制及资源、生态环境效应等多方面。其中,LUCC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与评价、LUCC的微观机理与过程研究是当前LUCC研究的两个热点。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等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不同特点。选择较小空间范围的典型区域进行研究,是深入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规律、驱动力及生态环境效应的有效途径。城市边缘区作为地处城乡交错地带的...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1.5 研究区域概况
1.5.1 地理位置与范围
1.5.2 自然地理概况
1.5.3 社会经济与环境概况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2.1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研究
2.1.1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特征研究
2.1.2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2.1.3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化及机理研究
2.1.4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扩展模式研究
2.1.5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研究
2.2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2.2.1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单要素的影响研究
2.2.2 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综合生态效应研究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市与乡村
3.1.2 郊区
3.1.3 城乡结合部
3.1.4 城市边缘区
3.1.5 城乡交错带
3.2 城市边缘区范围识别
3.3 基础理论
3.3.1 生态经济学理论
3.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3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3.3.4 系统理论
第4章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功能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1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特点
4.1.1 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1.2 土地利用结构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
4.1.3 土地利用景观的异质性
4.1.4 土地利用生产力的高效性
4.1.5 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4.2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功能及其演变
4.2.1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功能
4.2.2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功能的形成及演变
4.3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3.1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发展演进
4.3.2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耦合协调机制
第5章 江宁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5.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
5.1.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5.1.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5.1.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5.1.4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5.1.5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
5.1.6 土地利用景观特征变化
5.2 江宁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研究结论
第6章 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6.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辨识
6.1.1 自然生物驱动
6.1.2 经济增长驱动
6.1.3 技术进步驱动
6.1.4 制度、体制与政策驱动
6.2 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分析
6.2.1 人口增长对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2.2 经济发展对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2.3 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2.4 土地利用经济效率差异对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3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模型构建
第7章 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
7.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类型
7.1.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7.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
7.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7.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7.3.1 能值分析法
7.3.2 物质量评价法
7.3.3 价值量评价法
7.3.4 三种方法的比较及本文研究方法的选择
7.4 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评价
7.4.1 当量因子与价值系数的修正
7.4.2 生态服务总价值测算
7.4.3 单项生态服务价值测算
7.4.4 生态服务灵敏度分析
7.4.5 结论与讨论
第8章 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足迹研究
8.1 生态足迹概念与研究背景
8.1.1 生态足迹的概念
8.1.2 生态足迹的研究背景
8.2 生态足迹模型及计算方法
8.2.1 生态足迹需求计算方法
8.2.2 生态足迹供给计算方法
8.2.3 生态赤字/盈余计算方法
8.3 江宁区土地生态足迹评价
8.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8.3.2 参数的选择与模型修正
8.3.3 生态足迹需求计算
8.3.4 生态足迹供给计算
8.3.5 结果分析
8.3.6 结论与讨论
第9章 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安全响应研究
9.1 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9.2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表现
9.2.1 数量安全问题
9.2.2 质量安全问题
9.2.3 结构安全问题
9.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模型框架
9.3.1 P-S-R概念模型
9.3.2 EES模型
9.4 江宁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9.4.1 物元分析方法的引入
9.4.2 数据来源
9.4.3 指标体系的构建
9.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9.4.5 经典域及节域的确定
9.4.6 待评物元
9.4.7 结果计算与分析
第10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2.1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10.2.2 强化生态用地保护,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10.2.3 优化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合理控制城市过度扩张
10.2.4 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区域生态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动态指标的城乡交错带边界界定方法研究[J]. 赵华甫,朱玉环,吴克宁,胡晓涛. 中国土地科学. 2012(09)
[2]基于“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广东省生态安全研究[J]. 黄羿,杨林安,张正栋,夏斌. 生态经济. 2012(07)
[3]基于P-S-R模型的汕头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杨春红,张正栋,田楠楠,吴申凤,张五美.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3)
[4]生态足迹理论综述与应用展望[J]. 谭伟文,文礼章,仝宝生,沈佐锐,高觅. 生态经济. 2012(06)
[5]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进展[J]. 潘佩佩,杨桂山,苏伟忠. 地理科学进展. 2012(05)
[6]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J]. 黄云凤,崔胜辉,石龙宇. 地理科学进展. 2012(05)
[7]城市边缘区划分方法初探[J]. 李春光,汪善勤,吕叙杰,王霞,赵怡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8]基于能值理论的东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J]. 汤萃文,杨莎莎,刘丽娟,张忠明,肖笃宁,田赐冬. 生态学杂志. 2012(02)
[9]大庆湿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与价值估算[J]. 宫晓磊,张思冲,李丽娜,杨丹,王明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1(32)
[10]城市边缘区内涵与范围界定述评[J]. 于伟,宋金平,毛小岗.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05)
博士论文
[1]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D]. 牛海鹏.华中农业大学 2010
[2]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 万利.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3]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与生态平衡发展研究[D]. 张大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4]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D]. 聂仲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5]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 吴冠岑.南京农业大学 2008
[6]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 李边疆.南京农业大学 2007
[7]中国现代大城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发展与建设[D]. 翟国强.天津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和体系建设的研究[D]. 王艳.南京大学 2011
[2]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 曾铁瑛.重庆大学 2011
[3]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合应用研究[D]. 刘永强.南京农业大学 2011
[4]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 李静.浙江理工大学 2010
[5]乡村地区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的实证研究[D]. 洪京.湖南师范大学 2009
[6]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模式研究[D]. 吕维真.大连理工大学 2008
[7]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 李松涛.河南大学 2008
[8]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管理机制研究[D]. 李广梅.安徽农业大学 2007
[9]如皋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研究[D]. 田红霞.辽宁师范大学 2007
[10]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耕地非农化分析[D]. 牛高华.南京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49772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1.5 研究区域概况
1.5.1 地理位置与范围
1.5.2 自然地理概况
1.5.3 社会经济与环境概况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2.1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研究
2.1.1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特征研究
2.1.2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2.1.3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化及机理研究
2.1.4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扩展模式研究
2.1.5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研究
2.2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2.2.1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单要素的影响研究
2.2.2 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综合生态效应研究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市与乡村
3.1.2 郊区
3.1.3 城乡结合部
3.1.4 城市边缘区
3.1.5 城乡交错带
3.2 城市边缘区范围识别
3.3 基础理论
3.3.1 生态经济学理论
3.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3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3.3.4 系统理论
第4章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功能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1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特点
4.1.1 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1.2 土地利用结构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
4.1.3 土地利用景观的异质性
4.1.4 土地利用生产力的高效性
4.1.5 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4.2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功能及其演变
4.2.1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功能
4.2.2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功能的形成及演变
4.3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3.1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发展演进
4.3.2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耦合协调机制
第5章 江宁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5.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
5.1.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5.1.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5.1.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5.1.4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5.1.5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
5.1.6 土地利用景观特征变化
5.2 江宁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研究结论
第6章 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6.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辨识
6.1.1 自然生物驱动
6.1.2 经济增长驱动
6.1.3 技术进步驱动
6.1.4 制度、体制与政策驱动
6.2 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分析
6.2.1 人口增长对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2.2 经济发展对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2.3 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2.4 土地利用经济效率差异对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3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模型构建
第7章 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
7.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类型
7.1.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7.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
7.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7.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7.3.1 能值分析法
7.3.2 物质量评价法
7.3.3 价值量评价法
7.3.4 三种方法的比较及本文研究方法的选择
7.4 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评价
7.4.1 当量因子与价值系数的修正
7.4.2 生态服务总价值测算
7.4.3 单项生态服务价值测算
7.4.4 生态服务灵敏度分析
7.4.5 结论与讨论
第8章 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足迹研究
8.1 生态足迹概念与研究背景
8.1.1 生态足迹的概念
8.1.2 生态足迹的研究背景
8.2 生态足迹模型及计算方法
8.2.1 生态足迹需求计算方法
8.2.2 生态足迹供给计算方法
8.2.3 生态赤字/盈余计算方法
8.3 江宁区土地生态足迹评价
8.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8.3.2 参数的选择与模型修正
8.3.3 生态足迹需求计算
8.3.4 生态足迹供给计算
8.3.5 结果分析
8.3.6 结论与讨论
第9章 江宁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安全响应研究
9.1 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9.2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表现
9.2.1 数量安全问题
9.2.2 质量安全问题
9.2.3 结构安全问题
9.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模型框架
9.3.1 P-S-R概念模型
9.3.2 EES模型
9.4 江宁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9.4.1 物元分析方法的引入
9.4.2 数据来源
9.4.3 指标体系的构建
9.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9.4.5 经典域及节域的确定
9.4.6 待评物元
9.4.7 结果计算与分析
第10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2.1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10.2.2 强化生态用地保护,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10.2.3 优化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合理控制城市过度扩张
10.2.4 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区域生态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动态指标的城乡交错带边界界定方法研究[J]. 赵华甫,朱玉环,吴克宁,胡晓涛. 中国土地科学. 2012(09)
[2]基于“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广东省生态安全研究[J]. 黄羿,杨林安,张正栋,夏斌. 生态经济. 2012(07)
[3]基于P-S-R模型的汕头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杨春红,张正栋,田楠楠,吴申凤,张五美.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3)
[4]生态足迹理论综述与应用展望[J]. 谭伟文,文礼章,仝宝生,沈佐锐,高觅. 生态经济. 2012(06)
[5]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进展[J]. 潘佩佩,杨桂山,苏伟忠. 地理科学进展. 2012(05)
[6]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J]. 黄云凤,崔胜辉,石龙宇. 地理科学进展. 2012(05)
[7]城市边缘区划分方法初探[J]. 李春光,汪善勤,吕叙杰,王霞,赵怡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8]基于能值理论的东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J]. 汤萃文,杨莎莎,刘丽娟,张忠明,肖笃宁,田赐冬. 生态学杂志. 2012(02)
[9]大庆湿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与价值估算[J]. 宫晓磊,张思冲,李丽娜,杨丹,王明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1(32)
[10]城市边缘区内涵与范围界定述评[J]. 于伟,宋金平,毛小岗.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05)
博士论文
[1]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D]. 牛海鹏.华中农业大学 2010
[2]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 万利.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3]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与生态平衡发展研究[D]. 张大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4]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D]. 聂仲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5]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 吴冠岑.南京农业大学 2008
[6]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 李边疆.南京农业大学 2007
[7]中国现代大城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发展与建设[D]. 翟国强.天津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和体系建设的研究[D]. 王艳.南京大学 2011
[2]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 曾铁瑛.重庆大学 2011
[3]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合应用研究[D]. 刘永强.南京农业大学 2011
[4]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 李静.浙江理工大学 2010
[5]乡村地区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的实证研究[D]. 洪京.湖南师范大学 2009
[6]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模式研究[D]. 吕维真.大连理工大学 2008
[7]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 李松涛.河南大学 2008
[8]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管理机制研究[D]. 李广梅.安徽农业大学 2007
[9]如皋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研究[D]. 田红霞.辽宁师范大学 2007
[10]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耕地非农化分析[D]. 牛高华.南京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49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4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