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过程”知识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5 01:00
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动态的思维分析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地理过程体现地理事象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特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其他规律、原理性知识的教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地理过程具备动态性及综合性等特征,在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及思维方面的教学价值越来越被重视。本文运用文献法总结分析国内外地理过程教学的研究现状,发现地理过程教学研究有待于完善,学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和运用不够深入,地理过程教学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基于调查法和实践法开展地理过程教学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现阶段地理过程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地理过程教学中的问题,汲取地理过程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地理过程内容,包括岩石圈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人口增长模式以及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进行教学实践,总结并提出能够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现状调查和教学实践总结,归纳总结出高中地理过程的教学策略:(1)动态情境感知地理过程;(2)地理图像分解地理过程;(3)总结规律把握地理过程;(4)知识迁移应用地理过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一线地理教师的地理过程教学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32(1)找全区域环境构成要素区域地理过程以一定的区域为载体,分析地理过程的形成、发展及演变结果。教师可以借助地图呈现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地形等基本地理要素,让学生自主描述构成区域环境的地理要素特征,培养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40]。通过地图可以直观看到:西北地区位置深居内部,距海遥远,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周围多高山,内部多高原。高大的山脉阻挡使得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形成了该地区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这是沙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及干旱的气候下的水文特征为多内流河,河流流量小;干旱气候环境中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地表多为疏松沙质沉积物,这为荒漠化提供了物质基矗且西北内陆靠近西伯利亚地区,多大风天气,为沙漠化提供了动力因素。图4.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因素关系图如图4.1所示,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多样,并且地理要素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学生可以在有限信息的基础上,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上综合分析就能获得对这一区域的整体认知,进而形成要素综合的地理思维。(2)把握地理过程阶段特征荒漠化从无到有,环境从好到差是一个过程,每个过程阶段都具有明显特征,学生分析总结区域地理环境不同阶段的产生原因及典型特征,能够更清晰的把握地理过程,而且能够生成分析问题的动态思维。以民勤地区为例,通过材料描述该地区荒漠化发生前是水草丰美之地,到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诱发了荒漠化,20世纪50年代起,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
本文编号:3361070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32(1)找全区域环境构成要素区域地理过程以一定的区域为载体,分析地理过程的形成、发展及演变结果。教师可以借助地图呈现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地形等基本地理要素,让学生自主描述构成区域环境的地理要素特征,培养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40]。通过地图可以直观看到:西北地区位置深居内部,距海遥远,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周围多高山,内部多高原。高大的山脉阻挡使得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形成了该地区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这是沙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及干旱的气候下的水文特征为多内流河,河流流量小;干旱气候环境中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地表多为疏松沙质沉积物,这为荒漠化提供了物质基矗且西北内陆靠近西伯利亚地区,多大风天气,为沙漠化提供了动力因素。图4.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因素关系图如图4.1所示,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多样,并且地理要素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学生可以在有限信息的基础上,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上综合分析就能获得对这一区域的整体认知,进而形成要素综合的地理思维。(2)把握地理过程阶段特征荒漠化从无到有,环境从好到差是一个过程,每个过程阶段都具有明显特征,学生分析总结区域地理环境不同阶段的产生原因及典型特征,能够更清晰的把握地理过程,而且能够生成分析问题的动态思维。以民勤地区为例,通过材料描述该地区荒漠化发生前是水草丰美之地,到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诱发了荒漠化,20世纪50年代起,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
本文编号:3361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6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