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传统场镇与林盘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成都郫县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24 18:58
基于近现代地图与相关地理信息,结合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通过GIS空间分析、核密度估算、欧氏距离、基尼系数等方法,以传统林盘聚落的核心区成都郫县为例,定量揭示了1947、1970、1985、2000与2018年郫县林盘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场镇分布关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时期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改革开放前,林盘居民点的分布极易受到政治经济中心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其具有均质化快速发展的特点,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从根本上改变了林盘居民点的散居特征,其聚集程度明显增高。林盘居民点高密度区始终具有围绕传统场镇及城镇建成区分布的特点。2)传统场镇的市场半径大致为3 km,交通条件是其选址的首要因素,民国时期场镇选址主要受水路交通影响,建国后水路交通为场镇带来的交通便利逐渐被陆路交通所取代。3)传统场镇的分布会随着林盘居民的自组织行为与相关政策的调控而不断趋于均衡状态,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场镇由乡村市场驱动的自由放任式发展转变为地方政府驱动下的固定场所。4)林盘居民点具有沿河流水系分布的特点;传统时期林盘居民点与主要道路之间的关联性较低,但当前其具有沿道路分布的特点。
【文章来源】:热带地理. 2020,4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郫都区区位图
郫县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密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如图2所示。1947年,林盘居民点在分布上形成了以县城郫筒镇为核心的集中式分布,最高密度达到10.46个/km2,其他地区分布密度较为稀疏,但大体分布在场镇附近(图2-a)。1970年,林盘居民点的最高密度与1947年相比有所降低,为6.67个/km2,在高密度区斑块分布上呈现出“南密北疏”的特点,有明显向南部偏移的趋势,郫筒镇周边林盘居民点密度较高,但已不再以其为核心,高密度区大多分布在南部的场镇周边(图2-b)。1985年,林盘居民点分布趋于均衡,最高密度为7.75个/km2,高密度区整体上围绕场镇分布,低密度区较1970年有明显减少(图2-c)。2000年,林盘居民点整体密度较1985年有较大提高,最高密度达到11.46个/km2,但在东南部靠近成都市的区域,林盘居民点明显减少(图2-d)。2018年,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呈现出“北密南疏”的特点,且林盘居民点的聚集程度较高,林盘居民点的最高密度较前几个时期有显著升高,达到16.76个/km2(图2-e)。3.1.2 空间分布演化分析
为得到传统场镇的市场半径,对图4各半径内的林盘居民点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947、1970、1985、2000与2018年各场镇3 km半径以内的林盘居民点分别占总数的90.24%、90.24%、90.28%、86.33%、93.53%,该半径内林盘居民点数量的比例具有高度稳定性,说明郫县传统场镇市场半径大致为3 km。对传统场镇3 km市场半径外的林盘居民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1947年其主要集中分布在郫筒镇东部与北部(图4-a),且郫筒镇周边的太平乡、何武乡与庆合乡均未形成各自独有的场镇,推断其原因为郫筒镇作为高于“场镇”级别的“县城”,具有更大的市场半径;1970年呈散状分布(图4-b),原因是此时场镇的分布更加均衡,与1947年相比,明显往乡中心位置偏移,形成“一乡(镇)一场”的格局;1985年依然呈散状分布(图4-c),且与1970年相比,变化不明显;2000年转变为集中分布(图4-d),大多分布在县城郫筒镇与县域副中心唐昌镇周边,说明随着城镇发展,相较于其他场镇,郫筒镇与唐昌镇具有更高的级别而具有更大的市场半径;2018年呈散点分布且数量极少(图4-e),随着林盘居民点聚集程度的增加以及与场镇距离的拉近,传统场镇的市场半径愈发稳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 李淑娟,高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10)
[2]自然地理视角中国乡村聚落研究动态[J]. 马仁锋,金邑霞,周宇. 上海国土资源. 2019(01)
[3]川西林盘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J]. 陈秋渝,杨俊熙,罗施贤,孙大江. 热带地理. 2019(02)
[4]典型村域乡村重构的过程及其驱动因素[J]. 屠爽爽,龙花楼,张英男,周星颖. 地理学报. 2019(02)
[5]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演化及展望[J]. 杨忍,陈燕纯.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6]基于自然主控因子和道路可达性的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杨忍. 地理学报. 2017(10)
[7]成都平原林盘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刘勤,王玉宽,郭滢蔓,彭培好. 中国农学通报. 2017(29)
[8]成都平原林盘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郫县为例[J]. 郭滢蔓,徐佩,刘勤,王可玥,王海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9]黄山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方健,杨兴柱,朱琳. 热带地理. 2017(02)
[10]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及规划实践研究[J]. 曾帆,邱建,蒋蓉. 现代城市研究. 2017(01)
硕士论文
[1]近三十年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演变研究[D]. 张晴.西南交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360540
【文章来源】:热带地理. 2020,4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郫都区区位图
郫县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密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如图2所示。1947年,林盘居民点在分布上形成了以县城郫筒镇为核心的集中式分布,最高密度达到10.46个/km2,其他地区分布密度较为稀疏,但大体分布在场镇附近(图2-a)。1970年,林盘居民点的最高密度与1947年相比有所降低,为6.67个/km2,在高密度区斑块分布上呈现出“南密北疏”的特点,有明显向南部偏移的趋势,郫筒镇周边林盘居民点密度较高,但已不再以其为核心,高密度区大多分布在南部的场镇周边(图2-b)。1985年,林盘居民点分布趋于均衡,最高密度为7.75个/km2,高密度区整体上围绕场镇分布,低密度区较1970年有明显减少(图2-c)。2000年,林盘居民点整体密度较1985年有较大提高,最高密度达到11.46个/km2,但在东南部靠近成都市的区域,林盘居民点明显减少(图2-d)。2018年,林盘居民点的分布呈现出“北密南疏”的特点,且林盘居民点的聚集程度较高,林盘居民点的最高密度较前几个时期有显著升高,达到16.76个/km2(图2-e)。3.1.2 空间分布演化分析
为得到传统场镇的市场半径,对图4各半径内的林盘居民点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947、1970、1985、2000与2018年各场镇3 km半径以内的林盘居民点分别占总数的90.24%、90.24%、90.28%、86.33%、93.53%,该半径内林盘居民点数量的比例具有高度稳定性,说明郫县传统场镇市场半径大致为3 km。对传统场镇3 km市场半径外的林盘居民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1947年其主要集中分布在郫筒镇东部与北部(图4-a),且郫筒镇周边的太平乡、何武乡与庆合乡均未形成各自独有的场镇,推断其原因为郫筒镇作为高于“场镇”级别的“县城”,具有更大的市场半径;1970年呈散状分布(图4-b),原因是此时场镇的分布更加均衡,与1947年相比,明显往乡中心位置偏移,形成“一乡(镇)一场”的格局;1985年依然呈散状分布(图4-c),且与1970年相比,变化不明显;2000年转变为集中分布(图4-d),大多分布在县城郫筒镇与县域副中心唐昌镇周边,说明随着城镇发展,相较于其他场镇,郫筒镇与唐昌镇具有更高的级别而具有更大的市场半径;2018年呈散点分布且数量极少(图4-e),随着林盘居民点聚集程度的增加以及与场镇距离的拉近,传统场镇的市场半径愈发稳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 李淑娟,高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10)
[2]自然地理视角中国乡村聚落研究动态[J]. 马仁锋,金邑霞,周宇. 上海国土资源. 2019(01)
[3]川西林盘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J]. 陈秋渝,杨俊熙,罗施贤,孙大江. 热带地理. 2019(02)
[4]典型村域乡村重构的过程及其驱动因素[J]. 屠爽爽,龙花楼,张英男,周星颖. 地理学报. 2019(02)
[5]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演化及展望[J]. 杨忍,陈燕纯.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6]基于自然主控因子和道路可达性的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杨忍. 地理学报. 2017(10)
[7]成都平原林盘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刘勤,王玉宽,郭滢蔓,彭培好. 中国农学通报. 2017(29)
[8]成都平原林盘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郫县为例[J]. 郭滢蔓,徐佩,刘勤,王可玥,王海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9]黄山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方健,杨兴柱,朱琳. 热带地理. 2017(02)
[10]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及规划实践研究[J]. 曾帆,邱建,蒋蓉. 现代城市研究. 2017(01)
硕士论文
[1]近三十年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演变研究[D]. 张晴.西南交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360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6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