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研究
本文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研究
【摘要】:土地利用是人与自然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最直观、最紧密的关系体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是缓解由人地矛盾带来的资源压力和解决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化利用问题的重要途径。在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技术支持下,解译彭州市2007、2010、2013年三期遥感影像,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进行计算,提取研究区这3年土地利用信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讨论了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通过对土地利用程度、转移矩阵、相对变化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2007-2010年,2010-2013年两个时间段,彭州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从0.510将降低到0.489,其中位于海拔较高的龙门山镇和白鹿镇在两个时间段内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都是最高,土地类型变化剧烈,而平原地区则相对较低,土地类型变化缓慢;(2)两个阶段,耕地面积处于递减状态,并且减小速度从1.61%增加到2.89%,林地则先以1.345%速度减少后以1.81%的速度增加,城镇及其工矿用地一直在增长,速度由15.78%降低到4.19%。(3)2007到2013年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方向都呈现出以下特点:耕地大部分转为城镇及其工矿用地和林地,而林地在转为耕地之外还有少部分转化为未利用地。(4)研究区各个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从-6~17之间转变为-17~5之间,而各镇土地区域整体利用则由快速发展进入了休整期。2007-2010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较大,表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影响程度较大,其中通济镇、隆丰镇程度变化最为剧烈,2010-2013年,整体的利用综合水平增大,但是变化幅度不大,处于稳步发展。三界镇、桂花镇、丽春镇、通济镇、新兴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减小幅度较大,最大达到-17,表明这些镇土地处于调节整理阶段,结合其土地转移方向发现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林地增加。(5)从利用区域差异指数来看,隆丰镇、葛仙山镇、丹景山镇在2007-2010,2010-2013两个阶段耕地和城镇及其工矿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率都较大,且均大于1,表明该地区工业化进程较快,大于整个彭州市变化幅度,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剧烈。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格局 彭州 3S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90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8
- 1.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10
- 1.2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技术手段10-12
- 1.3 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2-18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2-13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3-18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8-23
- 2.1 选题意义18
- 2.2 研究内容18-19
- 2.3 研究方法19-22
- 2.4 研究思路22-23
- 3 研究区域慨况及数据来源23-27
- 3.1 研究区概况23-26
- 3.1.1 自然条件23-25
- 3.1.2 经济条件25-26
- 3.2 数据来源26-27
- 4 遥感影像处理27-40
- 4.1 遥感影像的选择27-28
- 4.2 野外验证28-29
- 4.3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29-32
- 4.3.1 几何校正30
- 4.3.2 图像镶嵌30-31
- 4.3.3 图像裁剪31
- 4.3.4 大气校正31-32
- 4.4 遥感影像分类32-38
- 4.4.1 定义训练样本33-36
- 4.4.2 训练样本评价36
- 4.4.3 执行监督分类36-37
- 4.4.4 分类后处理37
- 4.4.5 评价分类结果37-38
- 4.5 分类结果38-40
- 5.结果与分析40-59
- 5.1 彭州市 2007-2013 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分析40-42
- 5.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42-45
- 5.2.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42-43
- 5.2.2 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43-45
- 5.3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的转移方向45-47
- 5.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47-51
- 5.5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51-54
- 5.6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54-59
- 6 结论与展望59-61
- 6.1 结论59-60
- 6.2 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6
- 致谢66-67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运龙,李军;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度量——一种显示过程的综合方法[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2 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匡文慧;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于东升;吴世新;江南;;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12期
3 陈睿山;蔡运龙;;土地变化科学中的尺度问题与解决途径[J];地理研究;2010年07期
4 陈百明;张凤荣;;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J];地理研究;2011年01期
5 刘纪远,庄大方,张增祥,高志强,邓祥征;中国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平台建设及其支持下的相关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3期
6 申浩;许加东;;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匡文慧;刘纪远;张增祥;LU DengSheng;香宝;;21世纪初中国人工建设不透水地表遥感监测与时空分析[J];科学通报;2013年Z1期
8 吴建国;吕佳佳;;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年03期
9 马克平;;IPBES:生物多样性领域的IPCC[J];生物多样性;2012年04期
10 王三;赵伟;黄春芳;;基于遥感的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仇大海;3S技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方明;基于空间分析的新开发景区土地生态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玛依拉·麦麦提艾力;吐鲁番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经济耦合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4 张海军;全球地表覆盖分类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46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646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