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环境影响下传统水利的结构和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07:22

  本文关键词:环境影响下传统水利的结构和趋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前期 关中地区 传统 现代 环境 互动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水利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转型的驱动力是多方面的,转型的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本文以民国前期关中农田水利为例,利用详细的统计资料、官方档案、文人笔记等第一手资料,从人地关系、人人关系角度入手,考察了转型前夕传统水利的结构和发展趋势,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环境、国家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探求了各个阶层在区域社会变迁的地位和作用。试图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对转型期的水利问题以及以此为核心的社会问题做出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绪论部分。对本选题的学术背景、论证基础、方法手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给予交待。指出该文本是充分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充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保证,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和方法,对传统水利进行了较为深刻、全面的探讨。笔者认为,充分挖掘第一手资料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分析,同理论创新同样重要。 二、民国前期关中农田水利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在地理背景方面,笔者主要对地形和气候二个要素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另外,特别关注了关中地区的水资源特征。认为这样的地理背景一方面为水利开发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保证。历史背景上,考察了民国前期陕西的大历史。总体说来,民国前期的陕西政局乱多治少:政权不断变更、地方割据、战争频繁。 三、民国前期关中水利的发展及其结构特征。这部分首先回顾了民国以前关中水利的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从管理和工程两方面对民国前期关中水利的发展及特征进行了论述。其次,以第一手的统计资料为中心对1931年的关中水利进行了剖面分析。详细考察了它的空间分布、年代结构,以及农田水利的景观结构。最后,对这一时期的水利开发给予了历史评价和空间上的比照。该部分认为,民国前期的水利开发具有阶段性特征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剖面分析表明,无论引泉渠道还是引河渠道,其在空间分布上都有很大差异,并且年代结构复杂。农田水利景观丰富多样,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指出历史时期农业景观生态学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总体而言,民国前期的水利开发活动频率高于前朝,但总体走向衰落。区域对比上,关中水利不仅位居陕西之首,且处于全国前列。 四、环境和社会压力下的农田水利及其发展趋势。这部分首先详细考察了民国
【关键词】:民国前期 关中地区 传统 现代 环境 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928.6
【目录】:
  • 绪论11-17
  • 一、学科性质和学术史回顾11-13
  • 二、概念和材料13-16
  • 三、方法和问题16-17
  • 第一章 民国前期关中农田水利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17-24
  • 一、民国前期关中农田水利发展的地理基础17-20
  • (一) 地理特征17-18
  • (二) 水资源特征18-20
  • 二、民国前期关中农田水利发展的历史背景20-24
  • (一) 政权频繁更迭20-21
  • (二) 地方割据、烽火连天21-24
  • 第二章 民国前期关中农田水利的发展及其结构特征24-50
  • 一、民国以前关中地区农田水利发展概况24-25
  • 二、民国前期关中农田水利的发展25-33
  • (一) 民国前期的水利机构及其作为25-31
  • (二) 民国前期的新开渠道及其特征31-33
  • 三、民国前期关中农田水利工程的地理特征—以《调查表》为中心33-39
  • (一) 行政区划上的差异33-36
  • (二) 自然流域上的差异36-38
  • (三) 现有渠道之年代结构38-39
  • 四、农田水利景观结构39-45
  • (一) 渠道39-41
  • (二) 渠系建筑物41-42
  • (三) 渠系中的经济、社会景观42-43
  • (四) 农田水利的景观生态学意义43-45
  • 五、民国前期关中水利开发的历史地位和区域对比45-50
  • (一) 历史地位45-47
  • (二) 关中水利在陕省和全国的地位47-50
  • 第三章 环境和社会压力下的农田水利及其发展趋势50-75
  • 一、民国前期关中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50-54
  • (一) 民国前期关中地区的自然背景—以旱涝灾害为中心50-53
  • (二) 动荡、脆弱的乡土社会53-54
  • 二、环境和社会压力下的农田水利54-61
  • (一) 对水利工程之影响55-56
  • (二) 对水利社会之影响—以水案为中心56-61
  • 三、非常态下传统农田水利的趋势61-75
  • (一) 传统方式的应对:乡土社会的无计可施抑或竭泽而渔61-62
  • (二) 现代思想观念的指导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62-65
  • (三) 技术革新—以径渠为例65-67
  • (四) 制度革新—兼论制度革新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67-72
  • (五) 新型社会救济组织—以华洋义贩会为例72-75
  • 总结75-77
  • 参考文献77-81
  • 附录一 民国前期关中地区新开渠堰统计表81-83
  • 附录二 民国前期陕西省水利局所存水案卷宗之关中部分统计表83-85
  • 后记85-8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婧;左停;胡新萍;;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与自然资源——以河北省两村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焕炎;制度·权力·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2 孟凡胜;明清徽州水利社会几个问题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国壮;南京国民政府水利行政统一研究(1928-1935)[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邢卫;清至民国敦煌水利设施兴修与管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鹏飞;南京国民政府水利管理机构研究(1927-1937)[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05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705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8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