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与吴作人交往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09:09
本文关键词:徐悲鸿与吴作人交往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是一篇从艺术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与吴作人之间交往关系的文章。以时间顺序为框架分三个部分对他们的交往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背后的深刻观念影响进行分析。这些描述和分析将有助于人们比较深入地了解徐吴二人在交往时“心照神交”的思想状况。 徐悲鸿与吴作人相识相交共二十六载,他们的一生相互产生了极为广泛的交游。他们的交往形式从师生开始,此时徐悲鸿引导了吴作人的艺术审美和价值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生而逐步演进,开始形成多元化的交往关系。在南京中央大学、国立北平艺专等时期两人共同任教,由于两人相同的艺术理念和美术教育观念,徐悲鸿积极提携吴作入成为他的同僚。特别是在国立北平艺专任教时期,两人的关系更为紧密,时任教务长的吴作人成为校长徐悲鸿在教育观念上的执行者,对推动写实主义教学方式的前进起到巨大的作用。徐悲鸿逝世之后,吴作人成为巩固中央美术学院这一现实主义美术教学阵地的领导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徐悲鸿学派”得以稳固的核心。 徐悲鸿和吴作人的交往涉及艺术、教学、生活和政治等方方面面,摒弃任何一个方面而进行单独的提取分析都是片面的。在引出并进一步探讨两人的交往形式并梳理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关系之后,本文竭力于从简单的徐、吴二人的师生关系中跳脱出来,以清楚阐述并分析各个时期关系的变化及二人在观念上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交往关系 徐悲鸿 吴作人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120.9;K825.7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0
- 1.1 徐悲鸿与吴作人交往关系研究的概述7-8
- 1.2 以时代为界限还是以观念为主导?8-9
- 1.3 本文的研究角度及方法9-10
- 2 师生——1930年之前的徐悲鸿与吴作人10-19
- 2.1 缘起“南国”10-14
- 2.1.1 吴作人选择徐悲鸿为师的缘由10-12
- 2.1.2 徐悲鸿对选择学生的态度12-14
- 2.2 南国艺术学院到南京中央大学14-19
- 2.2.1 吴作人的艺术“舞台”14-15
- 2.2.2 徐悲鸿的支持与庇护15-17
- 2.2.3 田汉的浪漫主义影响17-19
- 3 战友——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和吴作人的艺术主张19-28
- 3.1 远赴重洋——吴作人艺术风格的确立19-22
- 3.2 以写实主义为刀22-25
- 3.3 坚守与西行25-28
- 4 同僚——从国立北平艺专到中央美术学院28-43
- 4.1 政治指导下的美术教学28-31
- 4.1.1 国立北平艺专的时代背景29-30
- 4.1.2 中央美术学院的办学方针30-31
- 4.2 教育目标与教学方式31-37
- 4.2.1 徐悲鸿教育观念的确立31-34
- 4.2.2 吴作人教育观念的演进34-37
- 4.3 “徐悲鸿学派”的建立和述评37-43
- 4.3.1 徐悲鸿的艺术地位38-39
- 4.3.2 吴作人的推进39
- 4.3.3 美术史意义39-43
-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7
- 附录一47-51
- 附录二51-53
- 致谢53-55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少君;西学东渐中中日美术交流与发展之反思[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刘晓路;北平艺专前期若干史实钩沉[J];美术观察;1999年11期
3 艾中信;读传记《吴作人》随笔[J];美术;1992年09期
4 胡静;;“艺术社会化”与“社会艺术化”——南国戏剧运动中的口号辨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曹庆晖;;学派与体系——从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院聘任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弟子谈起[J];文艺研究;2011年02期
6 冯法祀;;精湛的艺术技巧 浓厚的民族气派——在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上介绍徐悲鸿体系[J];新美术;1980年01期
7 刘晓路;各奔东西:纪念近代留学东洋和西洋的中国美术先驱们[J];新美术;1998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徐悲鸿与吴作人交往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348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