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超越:苏轼心理传记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11:17
本文关键词:双重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超越:苏轼心理传记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采用心理传记学对苏轼进行研究,以苏轼生命中突出的仕隐矛盾现象为研究切入点,从历史与社会文化和苏轼个人身份认同两个方面来探究其仕隐矛盾的缘起。并对苏轼由矛盾走向超越中所表现出的防御机制进行分析,探究其人格升华的过程。 研究一从仕、隐动机在其政治起伏中的变化情况来揭示仕与隐的关系,发现苏轼仕与隐的动机呈现出同高同低的关系,在仕途之初呈现较高的动机强度,黄州时期及之后两者都呈现下降趋势。仕与隐始终保持平衡,,由一开始的先仕后隐与仕隐僵持,最后发展为仕隐融合。 研究二追溯苏轼仕隐矛盾的缘起。首先从历史与社会文化中包含的仕隐渊源来分析,再从苏轼从童年起所形成的“儒者”和“山中人”双重身份认同来剖析其仕隐矛盾的个人具体原因。 研究三分析苏轼的情绪疏导模式中所包含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与升华。先是压抑,失败后转向升华,完成闲适与旷达的双向升华。
【关键词】:苏轼 心理传记学 身份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8;K825.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绪论9-11
- 第1章 问题与方法11-25
- 1.1 苏轼传略11-16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16-17
- 1.3 心理传记学17-20
- 1.4 问题提出20-22
- 1.4.1 研究一20-21
- 1.4.2 研究二21-22
- 1.4.3 研究三22
- 1.5 研究设计与步骤22-25
- 第2章 苏轼仕隐矛盾与仕途起伏的关系25-41
- 2.1 引言25-26
- 2.2 仕的动机强度变化情况26-29
- 2.3 隐的动机强度变化情况29-30
- 2.4 仕、隐与仕途起伏的关系30-38
- 2.4.1 第一阶段:先仕后隐的平衡31-33
- 2.4.2 第二阶段:仕隐双趋的僵持33-36
- 2.4.3 第三阶段:仕隐相融的超越36-38
- 2.5 小结38-41
- 第3章 苏轼仕隐矛盾的根源41-61
- 3.1 引言41-42
- 3.2 历史与文化的诠释42-46
- 3.2.1 文化传统42-43
- 3.2.2 北宋的社会环境43-45
- 3.2.3 地域文化45-46
- 3.3 双重身份认同46-59
- 3.3.1 儒者身份认同46-48
- 3.3.2 儒者身份认同的形成48-53
- 3.3.3 “山中人”身份认同53-55
- 3.3.4 “山中人”身份认同的形成55-59
- 3.4 小结59-61
- 第4章 从困境中超脱的缘由61-73
- 4.1 引言61-62
- 4.2 苏轼的情绪疏导模式62-66
- 4.3 升华的具体过程66-71
- 4.4 小结71-73
- 第5章 总讨论73-77
- 参考文献77-81
- 后记81-83
- 致谢83-8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广华;;从苏轼寓惠期间的书信看其寓惠心态[J];惠州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王启鹏;;“忘”与“游”:苏轼心隐的精神家园——苏轼遭贬后的心灵透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曹志平;;论苏轼的“归隐情结”及其文化心态[J];齐鲁学刊;2006年01期
4 张惠民;简论苏轼的文化人格[J];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邹志勇;苏轼人格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6 郑剑虹,黄希庭,张进辅;梁漱溟人格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7 刘刚;苏轼的文化人格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温斌;试论苏轼文化人格的建构[J];阴山学刊;1999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双重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超越:苏轼心理传记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34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