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谟诗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13:30
本文关键词:陈谟诗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陈谟是元末明初江右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专力研治经学,旁通诸子百家,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明初的文坛上的台阁体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陈谟倡导“学必敦本”,一时经生学子多从之游,被尊为江西大儒,在当时可谓颇有声名。但是目前学界还未对他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与他在当时的文坛地位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本文以其所著诗文集为研究对象,立足文本,全面梳理陈谟的生平经历,重点探讨他的诗歌创作与批评、散文创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陈谟生平与交游。第一节主要介绍陈谟的家世和经历。首先考察其家世是自金陵来迁的姓族之一,其次以元代灭亡和明代建立的前后时间为界,将陈谟一生分为在元时和入明后两个阶段,阐述其生平经历的主要行迹和思想。第二节考辨陈谟交游,重点考察其与西昌姻亲、诗文赠答之友和官吏缙绅之间的交游情况,以及由此对其诗文创作、文学思想产生的影响,并勾勒出元末明初江右文人群体的成员状况与发展脉络。 第二章探讨陈谟的诗歌理论。陈谟的诗论散见于陈谟的文集、诗歌中,构成了一个松散却观点明确的诗论体系。他以复古而求新,通过褒扬和推崇前代大家的风格,来表达自己的诗学观点。本文通过对其总结和研究,从本体论、创作论两个方面来探讨陈谟的诗歌理论。 第三章论述陈谟的诗歌创作及艺术特色。该章通过对陈谟诗歌的研读,将题材内容分为应制酬唱的雍容平和、抒情感怀的清淡平和、题画题跋的闲适平和三大类,并从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其艺术特点。 第四章为陈谟散文理论与创作。第一节将其散落于文集中的文论观点做集中的整理归纳和分类。第二节针对其文体所呈现出得特点,将其散文归为三类,即序跋题赠之作、表记传志之作、公牍箴铭之作,结合文集对这三类进行细致地分析,以讨论其创作特点。
【关键词】:陈谟 生平交游 诗歌理论 诗文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2;K825.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第1章 陈谟生平及交游11-28
- 1.1 陈谟的家世13-17
- 1.2 陈谟的经历17-23
- 1.2.1 身在元季17-19
- 1.2.2 入明以后19-23
- 1.3 陈谟的交游考略23-28
- 1.3.1 陈氏姻亲24-26
- 1.3.2 诗文赠答之友26-28
- 第2章 陈谟的诗歌理论28-45
- 2.1 陈谟的诗歌本体论29-40
- 2.1.1 宗唐得古,崇尚李杜29-35
- 2.1.2 独标“辞气”,不薄宋诗35-40
- 2.2 陈谟的诗歌创作论40-45
- 第3章 陈谟的诗歌创作及艺术特色45-64
- 3.1 应制酬唱之作及其艺术特色47-55
- 3.1.1 应制献呈之作47-50
- 3.1.2 迎送酬赠之作50-53
- 3.1.3 次韵唱和之作53-55
- 3.2 抒情感怀之作及其艺术特色55-62
- 3.2.1 时事慨感之作55-57
- 3.2.2 咏史怀古之作57-58
- 3.2.3 咏物摹写之作58-59
- 3.2.4 纪游骋怀之作59-62
- 3.3 题画题跋之作及其艺术特色62-64
- 第4章 陈谟的散文理论与创作64-72
- 4.1 陈谟的散文理论64-67
- 4.2 陈谟的散文创作及特点67-72
- 结语72-74
- 致谢74-75
- 参考文献75-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崇新;明代江西文人与台阁文学[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01期
2 饶龙隼;明初诗文的走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魏崇新;杨士奇之创作及对台阁文风之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史小军;张红花;;20世纪以来明代台阁体研究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郑礼炬;;明初翰林院江西籍作家传承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廖可斌;;地域文人集团的兴替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04期
7 饶龙隼;;接引地方文学的生机活力——西昌雅正文学的生长历程[J];文学评论;2012年01期
8 刘海燕;试论明初诗坛的崇唐抑宋倾向[J];文学遗产;2001年02期
9 饶龙隼;刘崧与西江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10 唐朝晖,欧阳光;江西文人群与明初诗文格局[J];学术研究;2005年04期
本文关键词:陈谟诗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381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