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蒲松龄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02:00

  本文关键词:蒲松龄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蒲松龄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还是一位高产诗人。其集中,共收录诗歌一千余首,形式多样,从律诗、绝句到乐府歌行,诸体兼备,且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以及个人心路历程等各方面。本文旨在以蒲松龄的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深入挖掘蒲松龄诗歌的独特之处,肯定蒲松龄诗歌的存在价值与研究价值。 除绪论与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蒲松龄其人以及诗歌版本流变情况。首先对蒲松龄的生平经历作简要介绍。其次,对清代以来蒲松龄诗歌的版本进行了介绍。由于家庭条件限制,蒲松龄的诗歌在他生前身后都没有得到刊刻,而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这难免导致诗歌的佚失、误入。近现代以来,前辈学者们在搜集整理蒲松龄诗歌上做了很多工作,通过辨伪订正使蒲松龄诗歌的原貌基本恢复。 第二部分,重点考察蒲松龄诗歌的具体内容。本文选出内容上最具代表性的四类诗歌进行研究。分别为:农村题材诗、官场讽喻诗、交游酬赠诗和抒怀杂诗。交游酬赠诗按照交往对象身份分为两类,一是与布衣之士的唱和,一是与官宦之友的往来。抒怀杂诗包括亲情的咏叹以及科举的哀叹两个部分。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多地观照诗人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 第三部分,论述了蒲松龄诗歌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蒲松龄的诗歌在康熙主流诗风之外自成一家。诗歌形式诸体兼备,偏爱七言律绝;诗风上他转益多师,其中受李贺与新乐府精神影响最深,且他的学习并非形式上的简单模拟,而是诗歌精神的继承。另外,本文还对蒲松龄诗歌中的一些特殊意象、高频字词进行了考察。 本文重点分析蒲松龄诗歌的具体内容与艺术特征,采取了分类研究的方法,对蒲松龄的诗歌作品进行分类,以期对蒲松龄诗歌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展现出它们的独特之处。并能为蒲松龄其人其诗的进一步研究作出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蒲松龄 诗歌 思想内容 艺术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K825.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第1章 蒲松龄生平及其诗歌版本介绍11-17
  • 1.1 蒲松龄生平及创作简介11-13
  • 1.2 蒲松龄诗歌版本综述13-17
  • 第2章 盛世下的不平之鸣——蒲松龄诗歌的思想内容17-41
  • 2.1 农村题材诗17-23
  • 2.1.1 抗灾纪事17-21
  • 2.1.2 税收之苦21-23
  • 2.2 官场讽喻诗23-26
  • 2.3 交游酬赠诗26-33
  • 2.3.1 布衣之交26-29
  • 2.3.2 与官员的唱和29-33
  • 2.4 亲情的咏叹33-37
  • 2.4.1 父母手足的牵挂33-35
  • 2.4.2 对妻儿的愧疚35-37
  • 2.5 科举的悲叹37-41
  • 第3章 盛世清音中的异响——蒲松龄诗歌的艺术特点41-55
  • 3.1 诗歌形式:诸体兼备,偏爱律绝41-43
  • 3.2 诗风的继承43-48
  • 3.2.1 对李贺诡谲诗风的继承43-45
  • 3.2.2 唐人新乐府精神的继承45-48
  • 3.3 重要意象的反复咏叹48-55
  • 3.3.1 蒲松龄笔下的“雨”48-50
  • 3.3.2 “老”“病”“穷”“愁”的咏叹50-52
  • 3.3.3 奔波辛苦的见证——“奂山”52-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59
  • 致谢59-61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伯陶;读聊斋诗词——谈蒲松龄的内心苦闷[J];蒲松龄研究;1986年00期

2 周其森;从用典化句看蒲松龄诗的艺术[J];蒲松龄研究;1989年02期

3 张敦彦;聊斋诗《贫女》赏析[J];蒲松龄研究;1993年Z1期

4 雷群明;试论蒲松龄的诗词创作[J];蒲松龄研究;1993年Z2期

5 殷晏梅 ,王晓梦;试论蒲松龄的悼内诗及其自悼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1年03期

6 赵怀珍;浅说蒲松龄的悯农诗[J];蒲松龄研究;1996年04期

7 罗敬之;聊斋咏史诗说[J];蒲松龄研究;1998年02期

8 袁世硕;;蒲松龄与王士y浀慕煌鵞J];春秋;2006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蒲松龄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380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d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