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郭嵩焘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19 04:01
郭嵩焘作为中国近代一位洋务派思想家和第一位驻外公使,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他从湘军建功而崭露头角,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而随后的三年出使经历,使他有机会走出国门,通过对西方社会的实地考察,更加坚定了他向西方学习的信念,思想更趋先进,见解日渐深邃,也使其以更加理性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当时中国社会。出任公使成为他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中国开始走向世界,逐步抛弃传统观念,与西方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的一次尝试。而他出任公使的三年经历了种种的打击和挫折,来自于外在的压力和内心的苦楚,使其不得已引身自退。 本文研究把郭嵩焘的晚年界定于他自1879年出使归来后归隐湖南家乡,直至1891年病逝这段时期。郭嵩焘正式退出政治舞台后,并非像一般赋闲官员那样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身在江湖,而心仍停留在庙堂之上,时刻关心国家时局。他并没有因来自于社会、政治的压力而屈服,仍坚持己见,建言献策,表现出极大的道德勇气和博大的政治胸襟。内忧外患的时局在刺激着他,如其所言“乐岁民生凋敝甚,纷坛时局益芒然。”他的心犹如“古井波澜,有搅其中,辙激而动。”儒家士大夫的担当和忧患意识使得举办教育和畅谈洋务成为他晚年生活的重心所在...
【文章页数】:27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写作着力点与不足
第一章 建功与开拓:郭嵩焘其人及其洋务思想
第一节 生平关键节点的追溯
一、承父师友辈之遗风
二、从湘军建功而崭露头角
三、署广东巡抚而黯然神伤
四、首任公使扬名中外
第二节 洋务思想的核心及影响
一、思想的核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二、思想的影响:推动和引领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节 洋务思想形成的渊源
一、湖湘哲学的吸收与发挥
二、王夫之学术精神的发扬及道器观、历史观的继承
第二章 强化与开通:郭嵩焘与近代湖南绅士
第一节 归隐家乡
一、儒家归隐思想的特征
二、保守心态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三、与刘锡鸿的矛盾及其独特个性
四、身体不适与家庭遭遇
第二节 近代湖南绅士的总体特征:顽固与保守
一、向洋务派绅士的转化
二、总体特征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近代湖南官绅交往的个案研究
一、貌合神离王文韶
二、洋务知己陈宝箴
第三章 坚守与突破:郭嵩焘与晚清湖南书院教育
第一节 以经世实学变革传统的举业教育模式
一、晚清书院教育思想的异化
二、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
三、倡导实学精神
第二节 融合中西教育思想的实践活动
一、创新意识的体现:编纂《湘阴县图志》
二、推崇船山思想的具体行动:掌教城南书院
三、推行“征实致用之学”与引进新式学科的一次尝试:恢复湘水校经堂
四、开通风气、培育人才和宣传洋务的努力:举办思贤讲舍和禁烟公社
五、以改变人心风俗为目的的举措:形成会讲制度
第三节 承旧与趋新的教育思想
一、思考重心:文明的进步与民族的振兴
二、理论构成:以儒家文化为本位的中西融合
三、历史定位:加快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化
第四章 批判与务实:洋务思想的深入发展
第一节 维护国家主权的和平外交
一、郭嵩焘与琉球之废:抛弃宗藩体制,向近代外交转型
二、郭嵩焘与中法战争:反对用兵,遵循“以理格之”的外交原则
三、和平外交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铁路论争及铁路思想的演变
一、清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论争
二、循序渐进的铁路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贤人政治思想:变通政治而非改革政治体制
一、“一县得一好官,即一县治;一省得一好官,即一省治”
二、有治人无治法
三、保守与开新的矛盾之中
第四节 治河思想:遵循规律,重视实践
一、治河方略:先疏浚后堵筑、通力合办
二、治河技术:人力与机器兼施
三、治河保障:工代赈为主,募捐代赈为辅,军民通力合作
四、思想评价:体现了郭嵩焘的朴素唯物主义观
第五章 晚年心境及其历史定位
第一节 晚年心境
一、对末流之世的忧虑:内心的真实写照
二、天人感应思想:对现实的彷徨与无奈
第二节 知识·思想·信仰—“回向三代”的理想诉求
一、三代之治: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二、回向三代: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儒家最高理想的追求
第三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洋务派思想家
二、清王朝的忠实拥护者
三、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
四、儒家精英阶层的典型代表
五、特立独行之人
结束语 在返本与开新之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57948
【文章页数】:27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写作着力点与不足
第一章 建功与开拓:郭嵩焘其人及其洋务思想
第一节 生平关键节点的追溯
一、承父师友辈之遗风
二、从湘军建功而崭露头角
三、署广东巡抚而黯然神伤
四、首任公使扬名中外
第二节 洋务思想的核心及影响
一、思想的核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二、思想的影响:推动和引领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节 洋务思想形成的渊源
一、湖湘哲学的吸收与发挥
二、王夫之学术精神的发扬及道器观、历史观的继承
第二章 强化与开通:郭嵩焘与近代湖南绅士
第一节 归隐家乡
一、儒家归隐思想的特征
二、保守心态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三、与刘锡鸿的矛盾及其独特个性
四、身体不适与家庭遭遇
第二节 近代湖南绅士的总体特征:顽固与保守
一、向洋务派绅士的转化
二、总体特征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近代湖南官绅交往的个案研究
一、貌合神离王文韶
二、洋务知己陈宝箴
第三章 坚守与突破:郭嵩焘与晚清湖南书院教育
第一节 以经世实学变革传统的举业教育模式
一、晚清书院教育思想的异化
二、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
三、倡导实学精神
第二节 融合中西教育思想的实践活动
一、创新意识的体现:编纂《湘阴县图志》
二、推崇船山思想的具体行动:掌教城南书院
三、推行“征实致用之学”与引进新式学科的一次尝试:恢复湘水校经堂
四、开通风气、培育人才和宣传洋务的努力:举办思贤讲舍和禁烟公社
五、以改变人心风俗为目的的举措:形成会讲制度
第三节 承旧与趋新的教育思想
一、思考重心:文明的进步与民族的振兴
二、理论构成:以儒家文化为本位的中西融合
三、历史定位:加快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化
第四章 批判与务实:洋务思想的深入发展
第一节 维护国家主权的和平外交
一、郭嵩焘与琉球之废:抛弃宗藩体制,向近代外交转型
二、郭嵩焘与中法战争:反对用兵,遵循“以理格之”的外交原则
三、和平外交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铁路论争及铁路思想的演变
一、清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论争
二、循序渐进的铁路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贤人政治思想:变通政治而非改革政治体制
一、“一县得一好官,即一县治;一省得一好官,即一省治”
二、有治人无治法
三、保守与开新的矛盾之中
第四节 治河思想:遵循规律,重视实践
一、治河方略:先疏浚后堵筑、通力合办
二、治河技术:人力与机器兼施
三、治河保障:工代赈为主,募捐代赈为辅,军民通力合作
四、思想评价:体现了郭嵩焘的朴素唯物主义观
第五章 晚年心境及其历史定位
第一节 晚年心境
一、对末流之世的忧虑:内心的真实写照
二、天人感应思想:对现实的彷徨与无奈
第二节 知识·思想·信仰—“回向三代”的理想诉求
一、三代之治: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二、回向三代: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儒家最高理想的追求
第三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洋务派思想家
二、清王朝的忠实拥护者
三、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
四、儒家精英阶层的典型代表
五、特立独行之人
结束语 在返本与开新之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57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4057948.html
上一篇: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李力安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