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胡适年谱》之校读
本文关键词:两种《胡适年谱》之校读
【摘要】:对耿云志著《胡适年谱》和曹伯言、季维龙编著《胡适年谱》进行对比阅读,发现两书侧重点各有不同,且都存在不少的错误。校勘这些错误,既为修订版提供依据,又为编撰新《胡适年谱》打下基础。胡适的文集、日记、书信是编年谱的重要史料,如何利用成为编好年谱的关键。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胡适 年谱 校对 日记 书信
【基金】: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751403)
【分类号】:K825.6
【正文快照】: 年谱是一种中国式的名人传记,胡适传记几十种,胡适年谱仅三家。一家为耿云志,一家为曹伯言、季维龙,第三家为胡颂平。1曹季编著《胡适年谱》2未曾修订过,耿、胡两家年谱各自版本虽有不同3,但只是详略不同。本文将1989年同年出版的耿、曹两种《胡适年谱》进行对校,寻出异同,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盛菊;胡适年谱思想略论[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2 孔祥骅;;一本研究胡适的必读之书——介绍新书《胡适年谱》[J];历史教学问题;1990年01期
3 朱洪;《胡适年谱》疏正[J];学术界;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富伟;;论胡适的聊斋学研究(续)[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欧阳哲生;;胡适与西方近世思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蒋凯;胡适高等教育思想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4 林小波;胡适与国民党关系述论[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5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6 曹建坤;;解放战争时期胡适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7 吴元康;;五四时期胡适自费资助林语堂留学考[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8 冀爱莲;郭炳通;;胡适海外汉学观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9 王天根;;史学框架与史学求真的限度——兼论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的史学转向[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10 袁红涛;中西传记史学视野中的胡适自传——以《四十自述》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新编《瞿秋白传》节选[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5辑)[C];2011年
2 张进;;梁启超的“活态”史学与“三界革命”[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邓京力;马敬;;试论影响历史评价的若干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张太原;;九一八事变以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例[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太原;;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者对国民党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佴荣本;;论文学史著的形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7 慕晓东;;风景园林批评的可能性:兼论历史理论、实践与批评的关系[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秋梅;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迁移组织(IOM)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向冠男;《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龚文玉;胡适人生哲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洁;20世纪初《红楼梦》研究析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张辉;《觉悟》、《建设》和唯物史观的传播[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琳;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政治宽容及其制度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胡丽娟;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8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杜蒸民;年谱学的一个新创例——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仓修良,陈仰光;年谱散论[J];史学史研究;2001年02期
3 张爱芳;论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的学术价值[J];浙江学刊;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泳;怎样理解胡适[J];书屋;2000年04期
2 西尧;;为名所累的胡适[J];学理论;2001年12期
3 朱洪;“道不同,不相为谋”——瞿秋白与胡适[J];党史文汇;2001年01期
4 李文乾;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J];党史文苑;2001年05期
5 赵玉宏,印永清;评研究胡适的两本专书[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年01期
6 徐改平;胡适早期诗文创作论[J];河北学刊;2001年03期
7 张芸;胡适论[J];集宁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8 周久凤,徐明成;胡适研究中的误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张家康;;胡适的磁性人格[J];世纪;2001年06期
10 朱洪;胡适的反作伪——胡适研究三题[J];学术界;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王法周;;胡适的新文化启蒙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4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杜蒸民;;在批判中实现超越——郭沫若与胡适关系述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9 钟军红;;论胡适“五四”时期对“团圆”观念的否定[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苏育生;;胡适与梅兰芳[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傅小平;今天,我们怎样读胡适?[N];文学报;2012年
2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3 法律学者 羽戈;为什么要读胡适?[N];中国经营报;2013年
4 张洁;胡适逸事[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谢泳;胡适的价值[N];深圳商报;2004年
6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7 风石堰;自由与容忍之间的胡适[N];文学报;2004年
8 龚育之;胡绳晚年论胡适(中)[N];学习时报;2002年
9 杨建民;胡适史著半部现象探析[N];团结报;2010年
10 早报记者 田波澜;“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也最长久的思想家”[N];东方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5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希军;理想主义:胡适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超;为大中华,,造新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文文;翻译家胡适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徐超;异域表达与胡适的民族文化观[D];安徽大学;2010年
3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4 饶向阳;胡适方法:一种现代中国元方法的建构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冒建华;胡适“诗国革命”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郑民;胡适的演讲及演讲辞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汪寒雪;胡适国学观的渊源和冲突[D];苏州大学;2011年
8 朱洪涛;“胡适批判”中大陆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心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丽霞;从《竞业旬报》看胡适早年思想[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张腊丽;胡适与中国的“文学革命”(1915-1935)—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05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605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