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对外传播

发布时间:2017-08-01 22:27

  本文关键词: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对外传播


  更多相关文章: 邓小平 “一国两制”构想 对外传播


【摘要】:邓小平不仅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创立者、践行者,而且是"一国两制"思想的宣传者、传播者。一直以来,学界对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贡献作了广泛深入研究,但鲜有文章系统论及邓小平对"一国两制"思想不失时机的重要传播。回顾邓小平对"一国两制"思想的亲力亲为传播,总结邓小平宣传"一国两制"理论的经验和智慧,对于全面理解邓小平在推动"一国两制"实践中的历史贡献,推动新时期国家大政方针、发展战略的对外传播,不无裨益。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
【关键词】邓小平 “一国两制”构想 对外传播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4JD710017)
【分类号】:D618;A76
【正文快照】: “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成果。邓小平这一伟大构想的历史功绩被研究者广泛关注,而他同时在促进这一理论传播中的突出贡献却很少被人提及。在香港因政改再度成为热点议题之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回顾邓小平对于“一国两制”思想的对外传播,无疑具有重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炎卿;聆听“一国两制”构想的第一人——访祖籍江西宁冈的美籍教授杨力宇[J];党史文苑;1994年05期

2 吴跃农;邓小平与金庸共议祖国统一[J];两岸关系;2004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一国两制”:香港的成功实践与祖国统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2 张定淮;李彦超;;实践理性:“一国两制”政策的理论基础[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11年00期

3 孙代尧;;“一国两制”之“澳门模式”刍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4 戴小江;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传统文化基因[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陈雪奇;王昱力;;中国农村“两级传播流”研究——来自四川宝山村信息传播系统的个案调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6 冯伟;胡子怡;;高校专家型网络意见领袖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7 周佳;景怀斌;;观念形态激活对公共问题决策的影响与机制[J];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03期

8 戴小江;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传统文化基础[J];理论月刊;2005年07期

9 罗立娜;刘行;;我国农村信息传播中意见领袖现象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年06期

10 陈兴亮;吴庆华;;西方民意观点评析[J];理论观察;201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宁;;传播力与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变迁——新媒体语境下对传播学经典问题的再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陈弘毅;;香港及台湾地区的政治和宪政改革:比较与反思[A];百年共和与中国宪政发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益明;;两级传播模型在烟草传播环境下的修正与应用[A];中国烟草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汇编[C];2014年

4 陈弘毅;;香港的宪政史:从殖民地到特别行政区[A];传承与创新:中国法制史学六十年 张晋藩先生执教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潘俊强;论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法理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陈友清;1997-2007:一国两制法治实践的法理学观察[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刘波亚;评价论视角下的网络民意表达与公共决策[D];上海大学;2014年

4 孙一楠;国际话语权建构模式研究[D];外交学院;2014年

5 杨异;论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权利意识及其培育[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亮;浅析廖承志海外统战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徐劲飞;澳门特别行政区与中国和葡语国家关系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9年

3 张碧婷;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及其未来趋势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4 徐若愚;挑战、参与、建构:中国国家身份转变对台湾问题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传播问题与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叶e,

本文编号:606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606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b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