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宋庆龄思想纲要

发布时间:2017-10-06 00:29

  本文关键词:宋庆龄思想纲要


  更多相关文章: 宋庆龄思想 纲要 宋庆龄精神 价值


【摘要】: 宋庆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她的著作“是中国人民的珍贵的精神财富”,研究宋庆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宋庆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思想角度进行系统梳理还不够。本文在对这一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的基础上,运用具体与抽象、历史与逻辑、共性与个性、批判与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初步整理、勾勒出宋庆龄思想纲要。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宋庆龄思想的产生与形成。简述宋庆龄生平。通过分析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实践基础和主观条件,揭示宋庆龄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宋庆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分成四个时期:萌芽期(—1913)、生长期(1913—1925)、成熟期(1925—1949)和发展期(1949—1981),每个时期都有标志性著作。 第二、三章,宋庆龄的政治思想,分为革命和建设两个时期。 革命时期,宋庆龄继承孙中山思想的核心价值,捍卫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联系的新三民主义,指出中国革命是提高群众物质生活的社会革命,与反动派作坚决斗争。弘扬民族主义,号召人民以公理民气进行反帝斗争,不要指望反动政府和别国相助。呼吁保障民权,抨击新军国主义专制和训政,指出国家福利不是个人私利。促进国际、国内两条统一战线,要求对外联合世界人民,对内联合革命政党,以民主促进团结。战争是政治的工具,要以革命的武力对抗反动的武力,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 建设时期,宋庆龄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认为共产党的领导使三民主义得以实现;党必须建设成真正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推进宪政和民主政治;强调社会主义以人最为宝贵。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开展和平外交,但不祈求和平,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两个中国”是帝国主义干涉造成的,两岸中国人都有责任促进统一。文革后,批判“文革”并追念毛主席,积极响应废除干部终身制,认为要彻底解放思想,勇担责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长期不变。 第四章,宋庆龄的经济思想。主要有:民生主义是革命的基本;改善人民生活是任何政府的主要任务,建立一个耕者有其田、控制工业、欢迎外国资本、战时减少租税、保护私人财产的经济模式。战时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能改善民生之计。新中国要建设现代化,关键是工业化;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的理想;依靠群众的需要和意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共同富裕;为配合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要加强思想教育;解放十六年来的总路线是正确的,但文化大革命使建设进程被推迟。 第五章,宋庆龄的文化思想。她收集、出版孙中山著作,继承和发展孙中山思想,从三民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守的部分,彰显其进步的一面,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与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作斗争。充分重视舆论工作,真实报道,忠实于真理,兴起自由和正义的潮流;战后向世界人民传播友好愿望。教育是关系到中国前程的关键,要确立“德、智、体、美、劳”和管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其中思想教育更重要;家庭教育的作用不能忽视。要进行科学研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造。 第六章,宋庆龄的社会思想。救济福利方面,认为难民不仅是受难者本身、也是整个国家、世界的问题,倡导“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需要最迫切的地方”、“帮助人们去帮助自己”等理念;从“伤痛和饥饿并无党派性”出发援助游击队;社会主义制度下救济福利工作的本质发生改变;要欢迎善意的国际援助,并帮助国际友人;她还论及了保险和优抚等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其它方面。妇女工作上,认为妇女解放和世界人民解放有共同命运,也是中国革命主要任务之一;妇女地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尺度;妇女要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要提高生产力水平使权利平等成为事实平等;强调妇女在家庭教育、维护卫生方面的责任。高度重视儿童,认为给儿童以更高的生活水平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原动力之一,也是世界和平的立足点;战时救济儿童,保存中国未来的有生力量;和平时期通过儿童工作缔造未来;少年儿童工作是不能等待的。 第七章,宋庆龄的哲学思想。世界本原方面,认为物质是基础、精神永存;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立场,实现了对孙中山的超越。方法论方面,以对矛盾论的认识和阐发为核心,体现了辩证法、实践观,并对工作方法有新阐发。人生观上,认为人类“从奋斗中求生存”,论述了幸福、使命、生死、义利、荣辱等基本问题。伦理观上,她以“同情民众甚于同情个人”为原则处理各种社会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新道德标准。审美观上,从对音乐、美术、服饰等艺术美诸形态的偏好中,看出她把“力量”作为美的本质。宗教观上,她受基督教“博爱”思想影响,但不拘泥于教义;她还评价了孙中山与基督教的关系。 结语,弘扬宋庆龄精神,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宋庆龄精神的内涵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四者的核心是“为了人民,献出一切”,这也是贯穿于宋庆龄思想各领域的价值核心。当代中国,要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宋庆龄思想,在此基础上弘扬宋庆龄精神,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附录,回顾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创立与发展。
【关键词】:宋庆龄思想 纲要 宋庆龄精神 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6
  • 导论16-33
  • 一 选题依据16-26
  • (一)宋庆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16-19
  • (二)宋庆龄的著作"是中国人民的珍贵的精神财富"19-23
  • (三)研究宋庆龄思想意义重大23-26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6-31
  • (一)国内研究"方兴未艾"26-30
  • (二)国外研究跨越五洲30-31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31-33
  • 第一章 宋庆龄思想的产生与形成33-61
  • 一 宋庆龄生平33-37
  • 二 宋庆龄思想产生的条件37-47
  • (一)时代背景37-38
  • (二)理论来源38-41
  • (三)实践基础41-42
  • (四)主观条件42-47
  • 三 宋庆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7-61
  • (一)萌芽期(—1913)48-50
  • (二)成长期(1913—1925)50
  • (三)成熟期(1925—1949)50-57
  • (四)发展期(1949—1981)57-61
  • 第二章 宋庆龄的政治思想(上)61-83
  • 一 继承遗志与反对反革命——论革命的目的、性质、领导者、动力和对象62-66
  • (一)"革命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类和群众的物质享受"62-63
  • (二)"归根结底,一切革命都必须是社会的革命"63
  • (三)"国民党左派代表中国的工人阶级,代表千百万人民"63-64
  • (四)"中国共产党无疑是中国内部革命力量中最大的动力"64-65
  • (五)革命对象是"封建军阀、政客和帝国主义"65-66
  • 二 民族主义与反帝斗争——论反帝的原因、依靠力量和斗争方式66-69
  • (一)"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独立之大敌"66-67
  • (二)"凭公理民气与列强之武力相周旋","唤起世界各国之人民主张公道"67
  • (三)"想依靠外国的拔刀相助,都只能是幻想"67-68
  • (四)"被压迫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使用武力,是完全正确的"68-69
  • 三 民权保障与民主政治——论民权、训政、国家福利和斗争方式69-74
  • (一)"说我没有权利说话,是把我当做招牌去欺骗公众"69-70
  • (二)"训政",是用帝国主义所采用的同样的武器反对自己的民众70-71
  • (三)"国家的福利,不是任何个人的专利品或私有财产"71-72
  • (四)"唤起民众共同为保障民权而斗争"72-73
  • (五)"我们都为救国而入狱罢"73-74
  • 四 国际、国内两条统一战线——论联合世界人民和国内政治力量的必要性和方式74-78
  • (一)"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共同奋斗74-75
  • (二)"对内联合革命的政党共同奋斗才能胜利"75-76
  • (三)"没有民主就没有团结,没有团结就没有抗战"76-77
  • (四)"对统一战线的原则是建立在我们国家的实际需要上面"77-78
  • 五 战争与政治——论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性质和制胜因素78-83
  • (一)"战争是一种政治工具","多数的战争是反人民的"78-79
  • (二)"反动的武力只能以革命的武力来对抗","没有斗争就不可能有胜利"79-80
  • (三)"武装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思想意识也有其作用"80-81
  • (四)"决定人类命运的是人民而不是武器"81-82
  • (五)"人类是能够永远摒弃战争的"82-83
  • 第三章 宋庆龄的政治思想(下)83-116
  • 一 新中国政治建设——论国体、政体、党的建设、宪政和民主政治84-94
  • (一)战时"改善政治机构",战后"建立一个三民主义的共和国"84-85
  • (二)通过"联合政府、人民民主和土地改革"领导中国人民85-86
  • (三)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三民主义最可靠的保证"86-88
  • (四)"党必须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先锋队"88-90
  • (五)"社会主义把人看成最为宝贵"90-92
  • (六)"宪法将成为每一个公民自己的公约般的条文"92-93
  • (七)农村和城市的民主政治93-94
  • 二 推进和平外交——论和平外交的理念、方式和基本原则94-102
  • (一)"人类是一定能创造和平的"95-96
  • (二)"爱好和平,需要和平,但是绝不祈求和平"96-97
  • (三)"公开反对通过协商解决争端",是"想在政治上自杀"97-99
  • (四)"五项原则是伟大的人道精神和高度推理力的产物"99-101
  • (五)"和平共处与独立自主,同是爱国主义的一部分"101-102
  • 三 促进祖国统一——论两岸关系的根源、实质、核心和处理方式102-108
  • (一)"两个中国"主张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干涉的翻版"102-104
  • (二)"停火和公民投票等建议","都是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104-105
  • (三)"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它纯属中国的内政"105-106
  • (四)实现统一大业,"哪一个中国人不应感到身有责任"106-108
  • 四 批判文革与拥护改革——论文革批判与领袖评价、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路线和民主政治108-116
  • (一)批判"文化大革命","追念毛主席"108-110
  • (二)"废除干部终身制,此举将更有深远的意义"110-111
  • (三)"解放思想不要留尾巴","有问题拉到自己头上来"111-112
  • (四)"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坚决不变,谁反对这一条就把谁拉下来"112-113
  • (五)"为祖国统一、为四海归心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到底"113-114
  • (六)"任何一种集体的利益必须允许有某种个人的自由和选择"114-116
  • 第四章 宋庆龄的经济思想116-126
  • 一 阐释民生主义——论民生的重要性、关键性和理想经济模式116-119
  • (一)"改善人民的生活是任何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117
  • (二)"民生主义是解答中国基本社会变革问题的主义"117-118
  • (三)"谁反对土地革命,谁就站在反革命阵营那边"118
  • (四)理想的经济模式118-119
  • 二 战时经济建设——论战时经济建设的必要性、方式和意义119-122
  • (一)"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120
  • (二)"与抗战利益不相矛盾而能改善民生之计,当努力实行"120-121
  • (三)"组织生产和主持市场",使难民"有了工作和恢复自尊心"121-122
  • 三 新中国经济建设——论现代化、工业化、经济关系的改造及其对思想教育的要求122-126
  • (一)中国将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122
  • (二)"工业化对中国来说,其重要性犹如心脏对人一样"122-123
  • (三)"土地改革就是要解放潜在的才能和创造性"123
  • (四)"合作社必须依靠群众的需要和意愿","为了实现共同富裕"123-124
  • (五)"为配合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必须加强思想教育"124
  • (六)"解放十六年来的总路线,证明是正确的"124-125
  • (七)"文化大革命使建设进程至少被推迟了二十年"125-126
  • 第五章 宋庆龄的文化思想126-144
  • 一 扬弃中西文化——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科学态度126-133
  • (一)继承和发展孙中山思想127-129
  • (二)"范仲淹的话,的确是进步的人类所推崇的主张"129-130
  • (三)"不应该恢复不合时代的儒教","中国今天需要另一种思想意识"130-131
  • (四)美国文化对于"十分需要民主精神的祖国是非常珍贵的"131-132
  • (五)对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132-133
  • 二 引导舆论潮流——论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方向、作用和标准133-137
  • (一)"对许多人来说,不断重复的谎言会变成事实的"134
  • (二)"在舆论方面兴起一个有利于自由和正义的潮流"134-135
  • (三)"保持真实报道的传统","忠诚地为真理效劳"135-136
  • (四)"把中国人民对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愿望传播得更广更远"136-137
  • (五)《中国建设》"可以成为国外学校里外国文学课程的教材"137
  • 三 更新教育观念——论教育的地位、目标、重点、方式和家庭教育137-141
  • (一)"教育是关系到中国前程的关键"137-138
  • (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教育目标138-139
  • (三)"对孩子来说,思想教育比之物质更为重要得多"139-140
  • (四)用"小先生制","即知即传"扫除文盲、灌输真理140
  • (五)培养一种完全新的"家庭"观念140-141
  • 四 促进科学研究——论科学研究的必要性、作用和方法141-144
  • (一)"增加科学研究这一目标","赶上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形势"141-142
  • (二)"科学研究工作使中国福利会得到永远存在的前提"142-143
  • (三)"科学研究工作是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143-144
  • 第六章 宋庆龄的社会思想144-161
  • 一 倡导救济福利——论救济与福利的对象、理念、性质、原则和要素145-150
  • (一)难民"不仅是受难者本身的问题,也是整个国家、世界的问题"145-146
  • (二)"帮助中国和西班牙就是帮助了你们自己"146
  • (三)"帮助需要最迫切的地方","伤痛和饥饿并无党派性"146-147
  • (四)"帮助人们去帮助自己,是最妥当的一种救济事业"147
  • (五)"一国政府对于战争与和平所抱的态度,决定了它的福利纲领"147-148
  • (六)"救济福利工作直接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内在特征"148-149
  • (七)"欢迎而不拒绝善意的国际援助,并准备帮助国际友人"149-150
  • (八)福利、保险、救济、优抚——现代社会保障体系雏型150
  • 二 争取妇女权利——论妇女解放的意义、途径、条件以及妇女的权利和义务150-156
  • (一)"妇女地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尺度"151-152
  • (二)"妇女解放和世界最大多数大众的解放有共同的运命"152-153
  • (三)"中国革命主要任务之一"是"妇女解放"153-154
  • (四)"妇女要求平等,应当先以平等待同类"154-155
  • (五)"自己的权利是要靠自己奋斗来作代价的"155
  • (六)"没有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权利上的平等不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平等"155-156
  • (七)"当你教育了一个妇女,就教育了全家"156
  • 三 保卫儿童与缔造未来——论儿童工作的意义、作用和紧迫性156-161
  • (一)"给儿童以更高的生活水平",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原动力之一"157
  • (二)在"拯救儿童"上"得到全世界追求和平的立足点"157-158
  • (三)"救济战灾儿童","帮助保存中国未来的有生力量"158
  • (四)"儿童工作就是缔造未来的工作"158-159
  • (五)"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159-161
  • 第七章 宋庆龄的哲学思想161-208
  • 一 世界观:物质基础上"永远不能征服的精神"——关于世界本原及其存在方式、历史观的基本认识162-169
  • (一)物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162-164
  • (二)"精神是一种比军队或战舰更为强大的力量"164-165
  • (三)"地球上每一部分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均有密切的联系"165-166
  • (四)"历史肯定是沿着一个方向前进的"166-168
  • (五)"政治制度是从人民一切生活的必需的经济基础产生出来的"168-169
  • 二 方法论:"根据人民的最大利益","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关于辩证法、实践观的应用和对工作方法的新阐发169-182
  •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个"精确的、科学的和历史的名词"169-170
  • (二)"正视现实"、"自我革新",反对"疑神疑鬼"170-173
  • (三)"根据人民的最大利益","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173-176
  • (四)"凡稍得胜利,即妄冀和平,实为屈辱之主张"176-177
  • (五)在基本原则上"不能容许动摇"177-178
  • (六)"不可等明天才开始",避免"奥勃洛莫夫主义"178-179
  • (七)"实行民主集中制","和人民完全配合起来"179-181
  • (八)"特别有才能的各级领导""是胜利的鼓舞者与保证者"181-182
  • 三 人生观:"从奋斗中求生存"——关于人生的幸福、使命、生死、义利、荣辱等基本问题182-189
  • (一)"自己的理想得以作为人类的理想而实现,随之幸福必将到来"183
  • (二)"生育后代、从事建设和增进人类福利——这是人的一生的主要使命"183-184
  • (三)"真绝项聪明之人,乃能从死中求生,险里求安"184-185
  • (四)"把金钱和地位视为高于一切,是在贬低自己的人格"185-186
  • (五)"紫金山是只为真正伟大的人物服务的"186-188
  • (六)"假如快乐是我的目的,我就不会回到这样痛苦的环境里面"188
  • (七)"由理性所指导的日子"188-189
  • 四 伦理观:"同情民众甚于同情个人"——关于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及其原则、社会主义新道德标准189-197
  • (一)"情急之下,一切从权"189-190
  • (二)"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你"190-192
  • (三)"是宋家为中国而存,不是中国为宋家而存"192-193
  • (四)"给人的温暖无远勿届",但"友谊是友谊,规定是规定"193-196
  • (五)"哪一个国家能让这样一个冷血动物胡作非为"196
  • (六)"象自我牺牲这种军事美德,应该予以歌颂"196-197
  • (七)社会主义新道德标准197
  • 五 审美观:"力量"——美的本质——对艺术美诸形态的偏好及其对美的本质的认识197-202
  • (一)秧歌舞、华尔兹和赞美诗的意蕴198-200
  • (二)"在温柔细腻的笔触和绚烂的色彩下表现出力量来"200
  • (三)"时尚和服饰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要"出众"200-201
  • (四)"端庄、腼腆、纯真、自信、可爱"等性格美201-202
  • 六 宗教观:择善而从,不囿教义——与基督教的渊源和对基督教的辩证态度202-208
  • (一)"从基督教教义这个根子上发展到革命"203-204
  • (二)为革命和爱情献身,不为基督教义所困204-205
  • (三)"如果他(蒋)也算是个基督教徒,我就不做基督教徒"205
  • (四)"请曾自称为基督教国家的那些民族"给予同情和援助205-206
  • (五)"那亚筑舟避祸,今日要拯救那些家室被毁的难民"206-208
  • 结语 弘扬宋庆龄精神,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08-216
  • 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208-211
  • 在继承宋庆龄思想的基础上弘扬宋庆龄精神211-214
  •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14-216
  • 附录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创立与发展216-224
  • 一 单位性质与概况216-217
  • 二 创立和早期发展(1982—1992)217-219
  • 三 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前后(1992—2000)219-220
  • 四 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2001—至今)220-224
  • 主要参考文献224-229
  • 后记22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季萍;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政治合作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79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979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8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