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参与主体行为研究 ——以山东为例
发布时间:2025-08-12 19:33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一直存在“融资难、难放款、融资贵”的“两难一贵”的资金困境,亟需在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供给侧改革,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具有农户经营、互助合作的特点,但在农村金融领域,农村信用合作体制、运行机制不健全,致使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与经济运行不适应。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地方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自主自发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业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员农户的资金需求,但也出现了发展不规范、违规经营、非法吸储放贷、合作社管理者携款跑路等突出问题。为规范合作社资金互助活动,降低运行风险,探索农村信用合作的有效模式,山东省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试点。试点历经“启动—推广—完善提高”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引入托管银行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合作社和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信用互助业务活跃度和规模都显著降低;同时,托管银行由于缺少相应激励,对参与信用互助资金托管也表现的不够积极等。既然信用互助发展符合农民需要、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中央和地方政府也鼓励和支持,为何实际运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
1.2.2 关于合作社信用互助的研究
1.2.3 关于信用互助中主体博弈的研究
1.2.4 关于农户参与信用互助的意愿与行为研究
1.2.5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信用与信用互助
2.1.2 合作社信用互助
2.1.3 合作社信用互助与农村合作金融的概念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演化博弈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合作社信用互助试点背景及运行现状
3.1 合作社信用互助试点背景
3.1.1 合作社内部自发的资金互助
3.1.2 从资金互助到信用互助
3.2 合作社信用互助试点运行现状
3.2.1 信用互助试点运行的构成要件
3.2.2 信用互助试点运行特点与效果
3.3 案例分析与对比
3.3.1 合作社资金互助案例分析
3.3.2 合作社信用互助案例分析
3.3.3 合作社资金互助与信用互助对比
3.4 信用互助试点运行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试点运行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异
3.4.2 试点运行中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不高
3.5 本章小结
4 合作社信用互助参与主体识别和行为特征分析
4.1 合作社信用互助参与主体识别
4.1.1 金融监管部门
4.1.2 托管银行
4.1.3 合作社
4.1.4 社员农户
4.2 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过程参与主体行为
4.2.1 出资角度的参与主体及其行为
4.2.2 借款角度的参与主体及其行为
4.2.3 监管角度的参与主体及其行为
4.3 合作社信用互助参与主体行为特征
4.3.1 行为动机
4.3.2 行为表现
4.3.3 行为目标
4.4 本章小结
5 合作社信用互助参与主体行为博弈分析
5.1 金融监管部门、托管银行、合作社行为博弈分析
5.1.1 金融监管部门、托管银行、合作社三方行为关系
5.1.2 基本假设
5.1.3 模型构建与分析
5.1.4 模型结论与启示
5.2 托管银行、合作社、社员行为博弈分析
5.2.1 基本假设
5.2.2 模型构建
5.2.3 系统稳定性分析
5.2.4 合作社信用互助复制动力系统仿真
5.2.5 模型分析结论与启示
5.3 本章小结
6 社员参与信用互助意愿与行为分析
6.1 调研基本情况与数据来源
6.1.1 调研基本情况
6.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1.3 样本统计性描述
6.2 社员持续参与信用互助意愿分析
6.2.1 研究假设
6.2.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6.2.3 量表设计
6.2.4 数据质量分析
6.2.5 模型评价与估计
6.2.6 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结论
6.3 社员参与信用互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3.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6.3.2 变量描述
6.3.3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
6.3.4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责定位
7.2.2 规范托管银行职能
7.2.3 增强农户参与信用互助的积极性
7.2.4 建立健全农户信用体系
7.2.5 规范合作社营运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4059031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
1.2.2 关于合作社信用互助的研究
1.2.3 关于信用互助中主体博弈的研究
1.2.4 关于农户参与信用互助的意愿与行为研究
1.2.5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信用与信用互助
2.1.2 合作社信用互助
2.1.3 合作社信用互助与农村合作金融的概念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演化博弈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合作社信用互助试点背景及运行现状
3.1 合作社信用互助试点背景
3.1.1 合作社内部自发的资金互助
3.1.2 从资金互助到信用互助
3.2 合作社信用互助试点运行现状
3.2.1 信用互助试点运行的构成要件
3.2.2 信用互助试点运行特点与效果
3.3 案例分析与对比
3.3.1 合作社资金互助案例分析
3.3.2 合作社信用互助案例分析
3.3.3 合作社资金互助与信用互助对比
3.4 信用互助试点运行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试点运行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异
3.4.2 试点运行中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不高
3.5 本章小结
4 合作社信用互助参与主体识别和行为特征分析
4.1 合作社信用互助参与主体识别
4.1.1 金融监管部门
4.1.2 托管银行
4.1.3 合作社
4.1.4 社员农户
4.2 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过程参与主体行为
4.2.1 出资角度的参与主体及其行为
4.2.2 借款角度的参与主体及其行为
4.2.3 监管角度的参与主体及其行为
4.3 合作社信用互助参与主体行为特征
4.3.1 行为动机
4.3.2 行为表现
4.3.3 行为目标
4.4 本章小结
5 合作社信用互助参与主体行为博弈分析
5.1 金融监管部门、托管银行、合作社行为博弈分析
5.1.1 金融监管部门、托管银行、合作社三方行为关系
5.1.2 基本假设
5.1.3 模型构建与分析
5.1.4 模型结论与启示
5.2 托管银行、合作社、社员行为博弈分析
5.2.1 基本假设
5.2.2 模型构建
5.2.3 系统稳定性分析
5.2.4 合作社信用互助复制动力系统仿真
5.2.5 模型分析结论与启示
5.3 本章小结
6 社员参与信用互助意愿与行为分析
6.1 调研基本情况与数据来源
6.1.1 调研基本情况
6.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1.3 样本统计性描述
6.2 社员持续参与信用互助意愿分析
6.2.1 研究假设
6.2.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6.2.3 量表设计
6.2.4 数据质量分析
6.2.5 模型评价与估计
6.2.6 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结论
6.3 社员参与信用互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3.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6.3.2 变量描述
6.3.3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
6.3.4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责定位
7.2.2 规范托管银行职能
7.2.3 增强农户参与信用互助的积极性
7.2.4 建立健全农户信用体系
7.2.5 规范合作社营运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4059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4059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