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三农论文 >

我国“三农”问题的区域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6 22:05

  本文关键词:我国“三农”问题的区域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选取反映我国各省市区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的18个综合指标,运用主因子分析法,分析得出能较好的反映我国各省市区“三农”发展的综合水平的6个主因子,并据此对相关省市区作了综合分析和综合排序;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根据我国31个省市区“三农”问题在区域分布上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别,划分为五个类型区;最后归纳出我国各省市区“三农”发展中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投入强度、城市化进程、粮食生产和从业者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原因。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和旅游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和旅游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和旅游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和旅游学院
【关键词】“三农”问题 区域差异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3-04D19)
【分类号】:F320
【正文快照】: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各地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同,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有加大的趋势[1-2],因此,我国“三农”问题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本文以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作为研究区域单元,从量上揭示我国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差异状况,试图对“三农”问题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闫恩虎;“三农”问题的制度根源与改革思路探析[J];经济经纬;2004年04期

2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年12期

3 魏后凯;;论我国区际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J];经济研究;1992年04期

4 高汝熹,张国安,陈志洪;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标初,陈映鹰;模糊分类在土地利用/覆盖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2 张敏;韩芳;王卫;;河北省近10年来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3 高卫东;张梅荣;汤均博;;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耕地动态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4 谭春英;谢恒星;林建宏;张晓杰;;灰色系统理论在烟台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和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5 贾宏俊,万荣荣,顾也萍;芜湖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其可持续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柳丹,阎伍玖;安徽省泾县生态示范区综合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7 陈其春,吕成文;含山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8 陶宝先;阎伍玖;;基于二次灰关联的山东省淄博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彭剑峰;勾晓华;陈发虎;刘普幸;张永香;张永;田沁花;;阿尼玛卿山不同海拔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年表特征对比分析[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10 陶宝先;阎伍玖;;山东省淄博市大气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贵宝;曾畅云;王东胜;傅桦;;水环境安全及其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A];'2004北京城市水利建设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0年

2 耿殿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3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4 李新安;中国区域利益冲突及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5 冯振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与优化调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李颖;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赵晶;上海城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空间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玉鸣;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衍臻;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10 刘锡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基础与创新[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开军;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5年

2 勾志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耀松;分税制改革对长沙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殷朝华;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5年

5 张继英;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罗仁福;中国地区福利水平差异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7 崔宇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向华;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9 张辉鑫;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丁漩;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创新[J];财经研究;2004年02期

2 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J];财贸经济;2001年10期

3 李江帆;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4 李强,何晓斌;试析我国农民收入状况[J];经济学动态;2002年09期

5 张道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中的几个问题[J];经济学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柯珍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农民增收[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2 李妍;;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破题“三农”一个都不能少[J];经济师;2011年09期

3 李然;;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并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1年15期

4 李付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3期

5 赵海斌;陈琛;;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三农”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思路[J];学周刊;2011年10期

6 苏静;;基于聚类分析的河南城乡一体化区域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7 何艳;刘伟;;日本农业发展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经验借鉴[J];现代商业;2011年20期

8 朱春燕;;关于优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9 刘新;;农业多功能性演化与“三农”问题探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10 李美权;王丹丹;;现代化农业视域下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探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学龙;;经济公正:“三农”问题的伦理探析[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戴健华;吕健丞;;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推进新农村建设[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王玉屏;陈泽军;;如何把公共财政框架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4 毛丽玉;;农村基层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以福建闽侯洋里乡为例[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王子义;;“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玉洁;张燕;杨焱;刘艳红;;加速农业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7 张景宽;;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启英;;邓小平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贡献[A];纪念邓小平(上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郑炎成;夏春萍;;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解决之道[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周建锋;;“两个飞跃”思想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契合与实践构想[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浩邦(作者单位:南宁市社科联);“三农”问题刍议[N];广西日报;2005年

2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宫希魁;中国“三农”问题透视[N];经济参考报;2005年

3 王超;“三农”问题现状及解决途径[N];济宁日报;2005年

4 王广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N];临汾日报;2005年

5 记者 付丹;破解“三农”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N];团结报;2005年

6 张志星;破解“三农”问题重在创新[N];闽西日报;2008年

7 本报评论员;“三农”问题:彝州工作的重中之重[N];楚雄日报(汉);2008年

8 本报记者 邹伟军;“三农”问题 全局之重[N];九江日报;2008年

9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山西省省政协原主席 刘泽民;要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N];山西日报;2008年

10 记者 郑黎;“三农”问题让委员动“情”动“脑”[N];长春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薇;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黎翠梅;我国农村资金供给的区域差异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本军;“三农”问题与政府行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4 史向军;毛泽东“三农”思想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丁兆庆;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丁赛;政府行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滕星均;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赵国玲;农户住房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崔元锋;武汉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与“三农”问题研究——基于农民问题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10 王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正国;浅议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以甘肃省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少梅;河北省农村经济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3 洪敏;北京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郑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王丽娜;我国农村健康人力资本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洁;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性制约因素分析及现实路径选择[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王邦祥;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郑伟;中国化肥施用区域差异及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陈耀发;新时期我国不同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差异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钟进;湖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三农”问题的区域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427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e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