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理论视阈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公平理论视阈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 社会权利公平 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制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度性和成熟程度既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社会公平关系的现实体现。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党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要求其在制度理念、制度结构、制度运行中保证制度公平性,还应通过制度公平进一步推动和实现社会公平。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逐渐从选择性向普惠性、改革试验向成熟定型转型,但普惠性不能等同于公平性,社会保障制度在建设中的矛盾仍较为突出:一方面,社会保障范围持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仍存在分割和失衡状态,城乡之间、人群之间、地区之间保障待遇差异较大,制度的公平性备受质疑。学术界虽不乏对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系统性考量,但却缺乏从其与经济社会结构的互动角度出发而对制度公平性问题进行的系统研究。在将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放置于经济社会结构中考察时,社会分层是一个很具有启发性的切入视角。社会分层是一种现实的不平等,理论上讲,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机制有助于缩小社会差距并弱化初次分配产生的社会不平等程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属性要求其作为一种逆社会分层的力量,去修正社会分层中出现的以权力、声望、资产等要素在不同人群间形成的分配不平等问题。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远未达到合理的橄榄型结构,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及其运转效果对市场分配结果的扭正不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基于市场规则形成的社会分层结构。纵向制度结构上的“断裂”以及横向制度结构上的“碎片”使社会保障制度公平属性在实现过程中大打折扣,并且还使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与不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表现出高度的“耦合性”,产生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纵向分层化体系,即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是制度不公的外显化表现,具体有以下四个表征: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在覆盖公民社会风险的范围中存在差异而形成风险分散分层化;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在化解公民社会风险的能力中存在差异所形成的待遇水平分层化;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在化解公民社会风险中政府责任存在差异所形成的责任分担分层化;四是,社会保障服务在公民享受过程中存在分配差异所形成的服务获取分层化。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围绕上述四个方面在城乡之间以及城市内部不同群体之间体现分层化特征。笔者在对西方主要的公平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基础上,认为罗尔斯、诺奇克、德沃金以及阿马蒂亚·森四位学者在公平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表现在:重视个人权利的公平、重视机会的公平、重视规则的公平。在此分析基础上笔者采用一个综合性的公平理论分析框架,从社会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三个角度来对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首先,基于社会权利公平性审视,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的生成机制。社会权利的发展程度并非一蹴而就,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呈现出社会权利主体范围不断扩大、权利内容循序渐进增多、权利享有和实现的程度日益充分的发展特点。同时,社会权利的渐进化发展趋势对不同社会阶层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度形成不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初期,以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贫困化”为主要特征;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期,各阶层社会权利“差序化”为主要特征;社会保障制度成熟期,各社会阶层社会权利“平等化”为主要特征三个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正是由于制度建设中长期缺乏社会权利观念,致使社会权利在不同社会阶层中不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公民长久以来享受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水平的严重差异。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仍然残留着不同时期公民社会权利差序化并存的现状,是建立在城乡身份、单位身份、职业身份、行政身份等外在条件基础之上的公民社会权利,这是有违基于公民身份的社会权利公平基本要求的。其次,基于机会公平性审视,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的“固化—流动”机制。在社会保障领域中,机会公平性缺失对于弱者意味着社会分层结构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进一步固化,弱者难以通过福利性制度安排对初次分配形成的社会结果进行扭正,难以实现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可能性进而摆脱永久性社会排斥。而强者则可能利用福利资源进一步拉大既有的社会差距,固化其在社会分层中的优势地位。在机会层次的分层图景中,中层机会公平意味着个体可行能力的提升,高层机会公平有助于促进个体在不同阶层间的流动,但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中层机会中,教育机会、就医机会、就业机会存在城乡间分配不公的问题。在高层机会公平上,由于在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保险制度中忽视个体能力建设而抑制了个体在不同阶层间的流动。再次,基于规则公平性审视,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的操作化机制。在评价制度规则的公平性时,从外在规则公平性分析和内在规则公平性分析两个维度展开。外在规则公平性的分析是从资格准入机制、资金筹集机制、投资运营机制、待遇给付机制、统筹管理机制五方面入手,对外在规则如何使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现象操作化进行制度主义分析。笔者认为,资格准入机制是制度规则公平实现的前提;资金筹集机制是制度规则公平实现的核心;投资运营机制是制度规则公平的保证;待遇给付机制是制度规则公平的体现;统筹管理机制是制度规则公平的要求。内在规则公平性分析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家庭福利规则、强调地域关系的社区福利规则以及强调价值共识关系的慈善福利规则对分层化的缓冲作用,但在个体化趋势影响下这种缓冲作用在逐渐地式微。在此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问题必须进行制度整合。制度整合采用“基础—补充”的双层结构,基础部分强调法制化凸显公民社会权利公平,补充部分资产化以凸显公民机会公平。在此基础上,将“基础—补充”型理念应用的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及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中,从而达到整合“碎片化”制度框架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保障“去分层化”的目的,实现社会各阶层均能公平地享受社会保障制度所带来的福利保障。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 社会权利公平 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2.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绪论14-44
- 1.1 研究的现实背景与重要意义14-19
-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14-17
- 1.1.2 研究的重要意义17-19
- 1.2 相关文献研究19-34
- 1.2.1 社会分层相关研究述评19-26
- 1.2.2 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相关研究述评26-33
- 1.2.3 相关文献研究简评33-34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34-38
- 1.3.1 社会保障制度概念界定34-35
- 1.3.2 社会分层与社会保障分层35-37
- 1.3.3 平等、公平及正义37-38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38-40
- 1.4.1 研究目标38
- 1.4.2 研究方法38-40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40-43
- 1.5.1 研究内容40-42
- 1.5.2 研究框架42-43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43-44
- 1.6.1 研究的创新之处43
- 1.6.2 研究的不足之处43-44
- 第2章 公平相关理论解析与建构44-58
- 2.1 当代西方社会公平理论基础分析44-52
- 2.1.1 分配正义公平观:罗尔斯45-47
- 2.1.2 持有正义观:诺奇克47-49
- 2.1.3 资源平等正义观:德沃金49-51
- 2.1.4 能力平等正义观:阿马蒂亚·森51-52
- 2.2 对公平理论的简要解析与分析框架建构52-58
- 2.2.1 社会公平理论评析53-55
- 2.2.2 社会制度分析中的公平理论分析框架55-58
- 第3章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属性及表征58-84
- 3.1 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属性58-63
- 3.1.1 逆社会分层:社会保障制度再分配属性的体现59-60
- 3.1.2 双重固化:社会分层与社会保障制度分层的耦合60-63
- 3.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表征63-79
- 3.2.1 覆盖范围:风险分散分层化63-68
- 3.2.2 待遇水平:去商品化能力分层化68-72
- 3.2.3 政府责任:责任分担分层化72-77
- 3.2.4 社保服务:服务获得分层化77-79
- 3.3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化后果评价79-84
- 第4章 社会权利公平性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的生成机制84-116
- 4.1 社会权利公平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正当性基础85-89
- 4.1.1 基于对人道主义消极权利局限性的扩展85-86
- 4.1.2 基于对劳动力去商品化需要的回应86-88
- 4.1.3 基于公民权利内容扩展的现实要求88-89
- 4.2 社会权利下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的生成机制分析89-97
- 4.2.1 社会保障发展初期:弱势群体社会权利“贫困化”90-93
- 4.2.2 社会保障发展期:各阶层社会权利“差序化”93-96
- 4.2.3 社会保障成熟期:各阶层社会权利“平等化”96-97
- 4.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中的社会权利因素分析97-107
- 4.3.1 户籍与职业身份:农民及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权利“贫困化”97-102
- 4.3.2 单位身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差序化”102-106
- 4.3.3 行政身份:公务人员的社会保障“特权化”106-107
- 4.4 实证分析:身份权利对社会保障分层化的影响107-116
- 4.4.1 样本及数据说明107-108
- 4.4.2 社会保险参保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108-112
- 4.4.3 实证分析结果阐释112-116
- 第5章 机会公平性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的“固化—流动”机制116-140
- 5.1 机会公平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正当性基础116-121
- 5.1.1 个体差异引致的分配差异缺乏公平性117-118
- 5.1.2 基于消极社会权利引发福利国家危机的历史审查118-119
- 5.1.3 基于机会平等的积极福利观念兴起的现实需要119-121
- 5.2 机会公平下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的“固化—流动”机制分析121-129
- 5.2.1 机会空间中的社会保障分层化图景122-123
- 5.2.2 中层机会公平:底层群体可行能力提升123-126
- 5.2.3 高层机会公平:各社会阶层间合理社会流动126-129
- 5.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中的机会公平因素分析129-136
- 5.3.1 中层机会不平等:城乡间公共资源分配失衡129-134
- 5.3.2 高层机会不平等:个体间能力建设失衡134-136
- 5.4 实证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136-140
- 5.4.1 样本及数据说明136
- 5.4.2 社会保险对社会阶层流动影响的非参数卡方检验136-140
- 第6章 规则公平性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的操作机制140-162
- 6.1 外在福利规则对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的操作化机制分析140-150
- 6.1.1 资格准入机制分析140-143
- 6.1.2 资金筹集机制分析143-145
- 6.1.3 投资运营机制分析145-148
- 6.1.4 待遇给付机制分析148
- 6.1.5 统筹管理机制分析148-150
- 6.2 内在福利规则对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的操作化机制分析150-162
- 6.2.1 共同体意识:内在福利规则发挥作用的基石151-152
- 6.2.2 内在福利规则对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的作用分析152-158
- 6.2.3 个体化:内在福利规则面临的挑战158-162
- 第7章 社会保障制度“去分层化”的路径选择162-188
- 7.1 社会保障制度“去分层化”的目标设定及基本原则162-168
- 7.1.1 目标设定162-166
- 7.1.2 基本原则166-168
- 7.2 社会保障制度“去分层化”的制度整合路径168-188
- 7.2.1 社会保障制度“去分层化”的整合思路169-172
- 7.2.2 社会保险“去分层化”的制度整合路径172-177
- 7.2.3 社会救助“去分层化”的制度整合路径177-179
- 7.2.4 社会福利“去分层化”的制度整合路径179-180
- 7.2.5 社会保障制度“去分层化”的配套措施180-188
- 参考文献188-20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200-202
- 后记20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玉鸿;;正确理解弱者权利保护中的社会公平原则[J];法学;2015年01期
2 汪华;汪润泉;;社会分层、制度分割与社会不平等——一项关于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福利社会学研究[J];学术界;2015年01期
3 王春光;;建构一个新的城乡一体化分析框架:机会平等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4 毕天云;;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普遍整合的实现路径[J];学术探索;2014年11期
5 李成宇;史桂芬;聂丽;;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公共教育支出——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4年03期
6 蒋悟真;尹迪;;社会救助法与社会保险法的衔接与调适[J];法学;2014年04期
7 刘小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社会保险性质探析——兼论合作医疗中“合作”的内涵[J];西部论坛;2014年02期
8 纪楠楠;;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4年01期
9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演进的历史逻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10 李磊;;基于社会权利视角的西方福利国家之辨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楼苏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及其逻辑[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文;论我国社会保障医疗资源配置[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32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03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