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绿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以喀什市为例
本文选题:土地集约利用 + 协调性 ; 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基于AHP层次模型构建两大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体系,结合2002—2011年的喀什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利用TOPSIS法研究了喀什市在这10年内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2002—201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增率为:0.021 4);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在相同的研究期内也呈整体上升趋势(增率为:0.035 4);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即土地利用方式的集约有助于提高喀什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及环境承载力,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提高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关键.
[Abstract]:Based on AHP model, two evaluation systems are constructed: land intensive use level evaluation system,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2002-2011 data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ashi City. The TOPSIS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level of intensive land us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Kashi City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nsive land use level in Kashi City has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from 2002 to 2011 (the increase rate is: 0.021 4),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intensive land us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Kashi City is also overall in the same period of study.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nsive land use and the lev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help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Kashi, an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intensive land us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Kashi includ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among which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intensive land us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Kashi.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4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CZH001) 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项目(2011156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BJY015)
【分类号】:F301.2;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渠丽萍,姚书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系统分析[J];城市开发;2004年16期
2 毛蒋兴,闫小培,王爱民,李响,钱紫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3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4 许树辉;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3期
5 谢正峰;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04期
6 金杰;张洪;;生态约束下的城市用地扩张与土地集约利用模式——以滇池流域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2期
7 张换兆;郝寿义;;城市空间扩张与土地集约利用[J];经济地理;2008年03期
8 夏勇其,吴祈宗;一种混合型多属性决策问题的TOPSIS方法[J];系统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9 何芳,魏静;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土地;2001年03期
10 龚义,吴小平,欧阳安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浙江国土资源;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发章;刘朝炎;朱传民;;发掘国土资源潜力配置城镇建设用地研究——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2 陈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与实现模式研究——以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9期
3 邓文彬;高敏华;;新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23期
4 石瑞年;张莉燕;姚国强;吴彦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5 郭爱请;葛京凤;于江海;;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6 王春霞;刘胜;杨庆媛;;土地集约经营的经济学原理及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7 王春霞;杨庆媛;刘胜;张安明;杨盛元;;县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以四川省犍为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8 袁丽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9 马新成;李世平;;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10 孙志波;许月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宁;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宋晓梅;常规公交网络运行可靠性多层次评价模型与算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5 唐丽;湖南南天竹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杨锋;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费明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综合利用与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漆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波;一串红穴盘育苗控释肥施用效应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松;博兴水库工程项目社会效益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莎莎;我国船舶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雯;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柴静祥;新民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吴健;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仝好林;EPR下第三方逆向物流商选择与激励机制设计[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许世鹏;基于IE-UM的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10 胡方芳;基于宅基地集约利用的流转问题探讨[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志波;许月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2 张秋玲;李东敏;邵亚杰;;基于环境友好型模式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3 汪波;郑家响;;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汪波,王伟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华伟,赵芳;都市扩张与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关于上海市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3期
6 吴晓峰;彭建东;;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三旧”改造模式研究——以东莞市“三旧”改造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6期
7 邓卫;建设现代化的节地型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03期
8 陈秉钊;北京城市建设的战略抉择——抓住机遇摆脱“摊大饼”[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9 石成球;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0年02期
10 张安录,杨钢桥;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用地管理[J];城市规划;2000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跃军,张锦;区域发展战略西移中的区域均衡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人口学刊;2003年05期
2 陆大道,刘卫东;区域发展地学基础综合研究的意义、进展与任务[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3 ;长江中游经济区域发展的建议[J];港口经济;2003年03期
4 黄根兰;区域发展:何处寻求大智慧[J];中国改革;2003年08期
5 黎列;;谋求民营经济大发展 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J];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4年05期
6 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课题组;;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国际比较[J];浙江经济;2005年08期
7 刘文超;以科学发展观解读“统筹区域发展”[J];理论界;2005年01期
8 蒋巨峰;统筹区域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四川省情;2005年01期
9 徐晓海;论科学发展观与区域发展中的制度安排[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10 赵坚;中国共产党人统筹区域发展的探索[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新因素、新格局、新问题[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周学政;;发挥首都科技辐射作用,促进“泛首都区域”协调发展——北京科技对泛首都区域发展的意义[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薛益忠;;都市在台湾区域发展上的角色[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周明钧;;学习邓小平区域发展思想 全面加强桂粤经贸合作[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5 孙丽霞;梅红霞;;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6 沈正平;储胜金;;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朱礼安;吕维国;;新时期场县共建的重大意义与区域发展[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下册[C];2009年
8 柳建文;;民间组织在我国地方合作与区域发展中的作用[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9 薛健;;对实施《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规划》的思考[A];大关中发展研究(第六辑)[C];2012年
10 王慧炯;李泊溪;;系统工程与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科学初探[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魏健 记者 王亦卫;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研讨会举办[N];科技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广平;我省部署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N];贵州日报;2011年
3 见习记者 杜斌伟;全市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议召开[N];陇东报;2011年
4 记者 秦菲菲;国家级开发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N];上海证券报;2012年
5 吴涛;我国区域发展日趋均衡[N];西部时报;2012年
6 记者 李亚冰;《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获国务院批复[N];承德日报;2012年
7 马志刚;统筹区域发展新起点[N];经济日报;2012年
8 自治区扶贫办、发改委;六盘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宁夏片区规划解读[N];宁夏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吴萍 通讯员 袁业飞;解放思想 凝聚力量 攻坚克难 全面实现祁连七个区域发展目标[N];祁连山报;2012年
10 记者 赵虹 李平 特约记者 杜登波 岑飞;从一生之城看如何谋划区域发展[N];十堰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惠敏;基于生态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侯仁勇;中部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胡静;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晏涛;促进中部崛起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杨章贤;信息时代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群荣;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区域发展观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2年
3 曹颖锐;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西北大学;2013年
4 郑莹;基于区域发展的项目选择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5 张卓;区域发展定位的一般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穆晓敏;山东省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协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国茂;区域发展中的路径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李鹏嵩;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9 蒋育梅;胡锦涛统筹区域发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10 吴得文;福建省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05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105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