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内部子系统间的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社会保障内部子系统间的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经济的稳定,而且影响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的发育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维持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1883年德国,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基于供给制逐步建立起来的,国家制定“七五”计划时,在广泛征求了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将我国社会保障的外延定义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自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0多年来,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保障已经成为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制度。目前,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子系统间的内在关系还缺乏系统梳理和分析,所以,准确测度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全面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理和内部结构,对我们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子系统间的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相关经济学原理,在理论上研究了社保制度的作用机理,尝试建立了我国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测量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其涵盖,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四个子系统,同时添加了经济发展协调性指标,力求准确、全面、及时、动态地把握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现状。同时,在此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对各个子系统间、各子系统与社会保障水平总体间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他们间各自影响的力度大小,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以便对我国今后的社会保障水平建设提出建议与指导,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分析路径如下: 文章首先梳理了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国际社会保障发展经验和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现状。 第二,阐明问题。文章阐明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社保数据的统计工作也一直由统计局、劳动部门、卫生部门等多部门分项管理,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和统计口径,这容易造成数据统计的重复或遗漏,导致我们无法准确测度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影响整个宏观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我们的政策制定及宏观决策。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是测度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基础性工作。 第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尝试建立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通过国际比较和经验总结,在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内建立了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 第四,在第三部分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以16个中间变量,5个子系统为核心的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统计指标体系。 第五,利用全国31个省市的数据,对各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综合排名分析。同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建立的社会保障水平指标体系各子系统及整个体系进行分析研究。 以上五个步骤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紧紧围绕社会保障水平及其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关系进行效应分析。得出以下三点重要结论。 首先,社会保障内部子系统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我国的社会保障综合水平由4大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而子系统间存在显著的相互效应,所以,在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子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将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建设与分项建设有机结合。 第二,社会保险水平对社会保障综合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几个子系统,社会保险子系统对整个社会保障总水平的综合贡献最大,所以,想要短期内快速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需要大力建设和推广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政府财政增加对社会保险政策的扶持力度,完善企业用工制度。 第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社会保障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证明,我国现阶段大力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提升我国的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仅不会阻碍我国的现阶段经济发展,而且还对我国经济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色。 1、尝试建立系统性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是后续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文章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将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统计口径与国际组织相比较,同时借鉴和总结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统计发展经验,文章采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数据,综合分析和评价了我国各区域社会保障的水平,通过因子分析将各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综合排名,力图直观、准确的研究各区域的社保水平现状。2、文章首次将社会保障内部子系统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力求全方位分析社会保障各个子系统间的相互效应,以及各子系统对社会保障总水平、对我们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优抚安置水平、社会保险水平的相关联系。 本文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第一,数据的收集问题。由于在建立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比较和借鉴了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统计口径,所以建立的我国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包括一些国家统计部门,或者说权威的数据发布机构尚未直接统计到的数据指标,所以,在整个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时只能以其他相近的指标替代,或者通过已有的数据进行测算。这类数据可能会存在计算误差或数据失真的问题。第二,在设计社会保障水平指标体系时,本文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选择了16个代表社会保障水平的中间指标,但这16个指标无法完全代替社会保障综合水平的其他度量指标,这可能导致我们的效应分析模型解释不完整。
【关键词】:社会保障 内部子系统 结构方程 效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2.1;C8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目录11-13
- 1. 导论13-20
- 1.1 研究背景13-16
- 1.1.1 社会保障的定义13
- 1.1.2 研究背景13-14
- 1.1.3 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14-16
- 1.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16-17
- 1.3 研究方法17-18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18-20
- 2. 文献综述20-26
- 2.1 关于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20-22
- 2.2 效应研究方面22-25
- 2.3 小结25-26
- 3.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26-36
- 3.1 国际与国内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比较26-27
- 3.2 我国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现状27-28
- 3.3 我国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28-36
- 3.3.1 构建我国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原则30-31
- 3.3.2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统计指标31-32
- 3.3.3 社会保障水平评价指标32-36
- 4.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度及区域间比较36-45
- 4.1 指标的确定及数据来源36-40
- 4.1.1 数据来源37
- 4.1.2 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度及区域间比较分析的技术路线37
- 4.1.3 数据处理37
- 4.1.4 研究方法37-40
- 4.2 关于社会保障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40-41
- 4.2.1 原始数据的适应性检验40-41
- 4.2.2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41
- 4.3 社会保障水平综合评价分析41-45
- 4.3.1 因子分析的显著性检验41
- 4.3.2 公因子的提取41-43
- 4.3.3 因子得分及排名结果43-44
- 4.3.4 我国各区域社会保障水平分析44-45
- 5.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各子系统间的效应分析45-58
- 5.1 结构方程简介45-50
- 5.1.1 SEM的基本思想与方法45
- 5.1.2 结构方程模型最主要的两个特点45-46
- 5.1.3 SEM术语46
- 5.1.4 结构方程模型示意图46-47
- 5.1.5 结构方程模型和四大步骤47-48
- 5.1.6 SEM的主要拟合度指标48-50
- 5.2 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50-58
- 5.2.1 理论界定51-52
- 5.2.2 模型的识别和估计52-58
- 6. 结论、解释及建议58-65
- 6.1 主要结论58-61
- 6.1.1 关于尝试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结论58-59
- 6.1.2 社会保障综合水平研究的结论59-61
- 6.2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内部子系统间效应研究”的解释61-62
- 6.3 政策建议62-64
- 6.4 文章中的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64-65
- 参考文献65-67
- 附录67-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维平;;北京市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及启示[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2 米红;朱晓晓;方锐帆;;社会保障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王晓琴;杨翠迎;米红;;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学术论坛;2008年05期
4 叶慧琴;;中国与智利社会保障水平的比较[J];学习与实践;2010年05期
5 陈曼曼;李正龙;潘黎玫;;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6 刘洁;孟茹;;论社会保障水平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2期
7 陈永芳;;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评价与实证研究[J];创新;2011年06期
8 杜芳芳;李正龙;李琳琳;李超志;;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现状的实证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年04期
9 李翔海;;社会保障水平研究述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10 李晶;;社会保障水平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尹世杰;马伯钧;;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2 李建新;;北京社会保障水平、问题与对策[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浙江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研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课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斌;宋戍燕;;广东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及其预测[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程明锦;李应韶;胡于红;;关于提高煤炭行业职工收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探讨[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郑风田;阮荣平;刘力;;风险、社会保障与农村宗教信仰[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3期[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刚;孝义市“五措”并举提升社会保障水平[N];吕梁日报;2010年
2 肖文君;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N];青海日报;2010年
3 徐世旺 李锋;山阳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N];商洛日报;2010年
4 实习生 孙铭韩 记者 孙春艳;着力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N];吉林日报;2012年
5 林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完善制度设计 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记者 高菲 实习生 张;社会保障水平喜忧参半[N];宁夏日报;2007年
7 殷建光;无需顾后才可瞻前[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记者 潘园园;我省老年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N];福建日报;2009年
9 首席记者 李玉亮;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N];莱芜日报;2009年
10 闫照侠 张勇;康巴什新区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欧阳琼;中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凤莲;社会保障水平的综合测定与评价[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董革慧;广东省社会保障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3 刘超群;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分析及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4 李致;陕西省社会保障水平的实证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5 张在萍;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与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陈官灿;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估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7 贺晓梅;北京市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8 曹琦;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白立洋;社会保障水平的伦理分析[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10 徐红芬;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及适度水平的统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社会保障内部子系统间的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6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