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乡村社会保障对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7 19:09
本文关键词:宋朝乡村社会保障对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于宋朝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研究,学界鲜有从城乡差异的视角进行探讨。宋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两宋期间商品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以商业为主的城市及以农业为主的乡村逐渐出现分化,且由于城乡分为两种不同户籍制度,于是出现了城乡二元分割局面。从社会保障看,一方面城市之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济助贫病孤老、助葬、慈幼等官方机构,如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慈幼局等等,对那些穷困潦倒无法生存之人进行救助。另一方面,在广大乡村除了少许的仓储之外,民间慈善和互助填补了政府保障的空白,对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社会保障的实施和落实要以所保障对象为依据,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体系的差异,造成了社会保障方面资源配置的不同,加之乡村中土地问题、人口问题、地域问题、管理问题等因素,都决定了宋朝乡村社会保障的复杂性。毋庸置疑,宋朝乡村人口比重大于城市,乡村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群体需要社会保障。鉴于此,本文所考虑的是:在宋朝这个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时代背景之下,宋朝乡村社会保障的对象有哪些?宋朝乡村保障对象的产生的原因、处境、数量等情况怎样?这些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 本文以宋朝乡村社会保障中的保障对象为研究目标,对其进行力所能及的探讨,且对乡村社会保障对象作一个较为系统而准确的梳理,进而解读在宋朝城乡二元体系逐步发展的大潮之下的宋朝乡村社会保障对象问题。宋朝乡村社会保障对象大体来说,可以分为灾害人群、饥荒人群、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等五类人群,因此,这五类人群在乡村社会保障的具体情况便是本文所要探讨和说明的问题。本文以期通过对宋朝乡村社会保障对象的解读,从而总结出在社会转型期的宋朝乡村社会保障对象的情形,进而讨论宋朝乡村社会保障对象的特点、乡村的社会本质及历史作用等问题。 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对本文的主旨、理论定位和研究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资料和相关概念问题进行说明,从而对理论、方法以及资料三方面的基本概念予以理清。 正文分六个部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为宋朝乡村社会保障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首先,宋朝城乡二元体系的分化,致使宋朝的城市在经济功能上显著增强,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社会保障方面亦出现差距。其次,从土地、人口、地域、管理等四个方面分别讨论乡村情况的复杂性。最后,阐述宋朝乡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赈灾和济贫两个方面。 第二部分是灾害人群,宋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灾害的发生次数与程度都远超前朝。由灾害导致的受灾人群结构复杂,数量庞大。本部分从宋朝灾害的概况及危害、灾害人群的结构及数量等方面,对这一人群进行梳理。 第三部分为饥荒人群,主要阐述饥荒人群境况及构成,讨论饥荒与灾害的关系,饥荒的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等问题。从而总结出饥荒常在冬春青黄不接或夏秋灾害两个时段发生,以及各户等因财产和饥荒等级的不同呈现出等级差异的特点。 第四部分为贫困人口,在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贫困人口概念的界定、构成情况、生存状态及存在数量。并从原因和生计方式等方面入手,讨论常被忽视的乞丐与游手两类人群。 第五部分为弱势群体,宋朝的弱势群体大体可分为:老人、幼儿、妇女和残疾人。本部分从这四类人群的概念、生活处境、保障原因、存在数量等方面入手,系统地概括出其基本情况。 第六部分为特殊群体,分别对贫宦、寒士及学生;归正人;少数民族三类人群逐一论述,阐述这些身份较为特殊或具有社会特殊地位的人群。 最后为结论部分,因经济发展加速了宋朝的城乡二元对立关系,使得宋朝的社会保障也同样出现了城乡之间的差异,进而证明了宋朝社会转型的定位。就宋朝乡村社会保障对象而言,亦带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在乡村以救助“穷民”的为主,对乡村弱势群体的重视高于前代。在保障程序上,根据不同保障对象的情况,而采用“等级差序”的方式。通过对宋朝乡村社会保障对象特点的总结,讨论宋朝乡村社会本质的问题,即贫困问题。从而讨论因乡村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保障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社会控制,恢复生产与调节财富分配等方面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宋朝 乡村 社会保障 对象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4;D69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绪论10-17
-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基本概念界定10-12
- 1.1.1 选题的理论意义10
- 1.1.2 基本概念界定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特色12-17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2.2 研究的特色15-16
- 1.2.3 研究的目的16
- 1.2.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16-17
- 2. 宋朝乡村社会保障的背景与基本内容17-24
- 2.1 城乡二元体系的发展17-19
- 2.2 乡村情况的复杂性19-22
- 2.2.1 不立田制的土地政策19
- 2.2.2 乡村人户的构成及数量19-21
- 2.2.3 地域因素21
- 2.2.4 管理因素21-22
- 2.3 宋朝乡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22-24
- 3. 灾害人群24-34
- 3.1 宋朝灾害概况及危害24-25
- 3.2 灾害人群的结构25-29
- 3.3 灾害人群的成因29-31
- 3.4 灾害人群的数量31-34
- 4. 饥荒人群34-39
- 4.1 宋朝的饥荒34
- 4.2 饥荒人群的境况及构成34-36
- 4.3 饥荒与灾害的关系36-37
- 4.4 饥荒人群的数量37-39
- 5. 贫困人口39-47
- 5.1 贫困人口的概念39
- 5.2 贫困人口的结构39-44
- 5.3 贫困人口的数量44-47
- 6. 弱势群体47-55
- 6.1 老人47-49
- 6.1.1 宋朝老人年龄的界定47-48
- 6.1.2 对高龄老人的优抚48-49
- 6.2 幼儿49-52
- 6.2.1 幼儿的处境50
- 6.2.2 杀婴、弃婴的原因50-51
- 6.2.3 幼儿收养年龄的变化51-52
- 6.3 妇女52-53
- 6.3.1 妇女的类型52-53
- 6.4 残疾人53-55
- 7. 特殊群体55-64
- 7.1 贫宦、寒士及学生55-57
- 7.1.1 贫宦55-56
- 7.1.2 寒士56
- 7.1.3 学生56-57
- 7.2 “归正人”57-58
- 7.2.1 “归正人”的界定57-58
- 7.2.2 “归正人”的数量及安置58
- 7.3 少数民族58-64
- 7.3.1 周边少数概况59
- 7.3.2 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保障59-63
- 7.3.3 对少数民族保障的原因63-64
- 结论64-67
- 一. 宋朝乡村社会本质问题64
- 二. 宋朝乡村社会保障对象的特点64-65
- 三. 宋朝乡村社会保障的历史作用65-67
- 参考文献67-71
- 后记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华峰;谭书龙;;宋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2 朱琳;;宋代荒政的历史考察和经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3 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4 蔡华;;北宋义仓制度述论[J];甘肃理论学刊;1993年05期
5 王涯军,杨伟兵;宋代川峡四路荒政特点浅析[J];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6 邢铁;;宋代乡村“上户”的阶层属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贾玉英,赵文东;略论朱熹的荒政思想与实践[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郭文佳;宋代社会保障机构简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9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在救灾中的作用[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10 张文;;两宋乡村民间慈善活动的多元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龚汝富;[N];光明日报;2001年
本文关键词:宋朝乡村社会保障对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1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3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