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清代山东普济堂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07 23:43
  在清代山东普济堂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慈善思想的渊源主要是以历史悠久的儒道佛等三家思想为出发点。儒家的“仁义”学说,道家的“因果报应说”,佛教的“生死轮回说”,《太上感应篇》等慈善书籍的传播,也深化了世人对慈善的理解,促使其投入到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来;其次,是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来探索,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养民、惠民的政策,赈济鳏寡孤独之人;就山东地区而言,普济堂的发展离不开其地区性的特点,在山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国家直接参与到普济堂等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来,社会的稳定、政府的推动是山东普济堂兴起的重要原因。普济堂的兴起,与养济院的不足是分不开的。由于养济院奉行本籍主义、定额主义,对接受对象和人数的限制,使得很多鳏寡孤独之人得不到救济,这是普济堂兴起的直接原因之一。此外,部分地区地方官不严格监督执行赈济政策,养济院很容易产生腐败问题,养济院的实际运营和效果会大打折扣,这也是普济堂兴起的原因之一。清代山东普济堂的产生,源自于雍正年间的诏令,经乾隆朝进一步的推广而逐渐发展壮大。康熙曾对京师兴起的民办普济堂予以褒奖的态度,雍正二年颁布上谕,支持官民合办的普济堂的发展。乾隆时期则是加大政府在普...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
    四 问题界定
第一章 清代普济堂兴起的渊源
    一 中国古代传统的慈善赈济思想
        (一)儒道佛慈善思想
        (二)“以民为本”的理念
    二 清代普济堂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明末清初的社会环境
        (二)清代养济院的不足
第二章 清代山东普济堂的产生
    一 清代以前慈善事业发展概况
    二 清代山东普济堂的产生
        (一)康雍乾三朝政府的推动
        (二)以王士俊为代表的官员的推动
第三章 清代山东普济堂的发展
    一 分布范围
    二 建制规模
    三 资金来源
    四 接收对象
    五 具体运作
第四章 清代山东普济堂的特点和作用
    一 清代山东普济堂的特点
        (一)以官民合办为主
        (二)官方化
    二 清代山东普济堂的作用
        (一)完善清代社会救济体制
        (二)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4043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4043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6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