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厚黑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13:10
本文关键词:李宗吾“厚黑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宗吾 狭义“厚黑学” 广义“厚黑学” “厚黑学”批判
【摘要】:1912年,李宗吾以“独尊”的笔名发表了一文曰《厚黑学》,其中历数古今成功人士、英雄人物成功之谜不外是“面厚心黑”而已。“厚黑学”一词自此出现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之中。李宗吾的“厚黑学”思想的产生有着其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这主要和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经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中国,对于西方近代学说涌入进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封建帝制的扫除并未从根本上将便随封建帝制的传统文化一并清除。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会通过程中,李宗吾用自己独特的质疑的精神和眼光,用自己历经两朝的切身感受,,用丰富的求学经历,用自己多维度、多岗位的官场实践,创作出了让举世皆惊的“厚黑学”思想体系。 “厚黑学”思想发展经过李宗吾多年的反思体悟、丰富发展,经历了从“面厚心黑”基本观点出发,确立了“厚黑”为体,“厚黑术”为方法论的狭义“厚黑学”思想阶段。随后,经过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得出了“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为理论基础,并进入了以“厚黑”为工具,全面解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广义“厚黑学”思想发展阶段。 “厚黑学”思想是基于当代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激愤呐喊,也是在救亡和启蒙双重激荡下而阐发的救世警言。李宗吾的“厚黑学”思想最为重要的思想意义在于,将传统思想中不上台面的、只能私相授受“术”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将传统社会中的不传之秘大白于天下,使“术”也能堂皇与人类历史文明之中。并借由此解决传统儒学现实操作层面的困境,实现传统的现代化和操作手段化这一困扰中国千千万万学者的命题。而李宗吾个人将名字从“宗儒”改为“宗吾”,也证明其在多年的理论研究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思维架构,求得了内心的自由,并最终形成“内道外儒”的基本哲学形象。 李宗吾“厚黑学”思想虽在当时和几十年的岁月中,经历了诸多的非议和讨论。也有相当多的学术大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但学界依然欠缺对“厚黑学”思想的全面客观的认识,特别是将其作为哲学思想的高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本书将循着“厚黑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学理构建的框架以及思想体系的意义与不足展开对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综合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李宗吾 狭义“厚黑学” 广义“厚黑学” “厚黑学”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李宗吾生平及其“厚黑学”思想9-10
- 1.2 研究综述10-12
- 1.2.1 传记10-11
- 1.2.2 学界内的主要研究成果11-12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12-15
- 1.3.1 本文研究思路12-13
- 1.3.2 本文研究方法13-15
- 第2章 “厚黑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过程15-22
- 2.1 中西文化激烈对抗的时代选择15-17
- 2.1.1 近代西学的广为传播15-16
- 2.1.2 传统文化的顽强抵抗16
- 2.1.3 中西文化的融汇发展16-17
- 2.2 厚黑教主个人经历的反思体悟17-18
- 2.2.1 丰富的求学经历带来多元的思考角度17
- 2.2.2 短暂的仕途生涯给予更深的现实认识17-18
- 2.3 “厚黑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形成18-22
- 2.3.1 “厚黑学”思想的理论渊源18-20
- 2.3.2 “厚黑学”思想的形成20-22
- 第3章 狭义“厚黑学”思想及其方法22-27
- 3.1 狭义“厚黑学”的基本释义22-23
- 3.2 狭义“厚黑学”本体论23-25
- 3.2.1 “厚黑”乃人性中固有之物23
- 3.2.2 “厚黑”乃大道23-24
- 3.2.3 “厚黑”具有操作性24-25
- 3.3 狭义“厚黑学”的工夫论25-27
- 3.3.1 厚黑三阶段论25
- 3.3.2 官道双六字真言25-26
- 3.3.3 办事二妙法26-27
- 第4章 广义“厚黑学”思想及其运用27-33
- 4.1 广义“厚黑学”的基本释义27
- 4.2 广义“厚黑学”的基本原理27-30
- 4.3 广义“厚黑学”的具体应用30-33
- 4.3.1 社会问题之商榷30
- 4.3.2 中国学术之趋势30-33
- 第5章 李宗吾“厚黑学”思想的评价和意义33-41
- 5.1 “厚黑学”思想的定性分析33-35
- 5.2 “厚黑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35-37
- 5.2.1 学理研究的崭新领域35-36
- 5.2.2 黑暗社会的救世警言36
- 5.2.3 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36-37
- 5.3 “厚黑学”思想的局限性37-41
- 5.3.1 论证上的理论漏洞37-38
- 5.3.2 伦理学上的争议38-39
- 5.3.3 宣扬错误的社会取向39-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
- 研究成果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桂莲,朱长久;“科玄论战”的哲学省思[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洪晓楠;张君劢对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以“科玄论战”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胡明辉;从拉丁西方到清代中国 清代西学的三个阶段(之一)[J];读书;2005年11期
4 马来平;;西学东渐中的科学与儒学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5 李永洪;;论李宗吾《厚黑学》的人性论基础[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绍成;周立;;厚黑学解读——兼谈儒家思想之现代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7 赵绍成;李永洪;周立;;厚黑学思想述评[J];黑龙江史志;2008年24期
8 徐雁;“厚黑”是非论到今——《厚黑学》及其“读法”[J];书屋;1996年05期
9 吴光;;儒学当代发展与创新的可能形态——民主仁学的再审思[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2期
10 宋曲霞;;晚清内陆地区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及其影响——以晚清安徽为个案[J];社科纵横;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1031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3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