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龄老人自评生活满意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纵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06:13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龄老人自评生活满意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纵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龄老人 自评生活满意度 多层线性模型(HLM) 纵向分析
【摘要】:生活满意度是个人生活的综合认知判断,是对个体生活总体的概括认识和评价,它常被看成是个体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和心理适应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老年人社会政策、福利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纵向追踪调查数据,以全程参与1998-2008年期间5次调查的高龄老人为对象,在分析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健康状况及自理能力等因素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基础上,运用HLM分层线性模型,解析个体间及个体内发展趋势变化对高龄老人自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在个体社会经济特征中性别、居住地以及生活来源影响高龄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评价。男性高龄老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要好于女性高龄老人。随年龄的增加,农村高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下降幅度高于城镇高龄老人。经济收入自给自足的高龄老人对生活满意度自评为“好”的比例较高。 第二,自评健康状况、性格特征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个体发展特征对高龄老人自评生活满意产生直接影响。健康自评为“好”的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也高。性格开朗、心态乐观或喜欢干净整洁的高龄老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高;而常感紧张、恐惧或孤独的高龄老人对生活满意度自评为“好”的比例较低。生活完全自理的老人生活满意度自评为“好”的比例明显高于不能完全自理的高龄老人。 第三,高龄老人自评生活满意度在个体间及个体内发展趋势存在显著差异,个体间自评生活满意为“好”的概率在(0.26,0.89)范围内波动。健康自评为“好”、积极的情绪及生活能够自理等因素可提高高龄老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居于城镇、经济能够自给自足的高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自评为“好”的对数发生比高于其他状况的高龄老人。
【关键词】:高龄老人 自评生活满意度 多层线性模型(HLM) 纵向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3.6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6
- 1.1 研究背景12-14
- 1.2 研究内容14-15
- 1.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5-16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16-25
- 2.1 概念界定16-18
- 2.2 生活满意度研究回顾与评述18-23
- 2.3 相关研究不足之处23-25
- 第3章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25-36
- 3.1 理论框架25-26
- 3.2 数据26-27
- 3.3 测量27-30
- 3.4 研究方法30-33
- 3.5 多层线性模型的几种模型分析类型33-36
- 第4章 高龄老人自评生活满意度动态变化36-49
- 4.1 社会经济特征的个体间差异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36-42
- 4.2 健康、情感、认知等个体内发展趋势差异对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42-47
- 4.3 小结47-49
- 第5章 高龄老人自评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层分析49-60
- 5.1 零模型50-51
- 5.2 条件模型51-54
- 5.3 以均值为结果变量的回归模型54-56
- 5.4 完全模型56-58
- 5.5 小结58-60
- 第6章 总结与思考60-64
- 6.1 主要结论60-62
- 6.2 建议62-63
- 6.3 存在的不足63-64
- 参考文献64-69
- 附录69-111
- 后记1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静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邢全超;王丽萍;徐巧鑫;巩临惠;;老年人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3 刘芳;李维青;买跃霞;;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4 徐明颖,陈爱保,杨家强,吴莹,钟伟强;上海市某社区老年人群生活满意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年08期
5 刘恒;巢健茜;杨迎春;江莉莉;;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程度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9年13期
6 田林;张开金;;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16期
7 谷琳;乔晓春;;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06年06期
8 王媛;王伟;芦文丽;;天津市某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现况调查[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年01期
9 毛富强,李振涛,侯洁,宋振强;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10 陈世平,乐国安;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6期
,本文编号:1087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87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