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不平等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11:04
本文关键词:城市居民不平等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不平等感知 现状 客观影响因素 主观影响因素
【摘要】:贫富差距拉大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而中国尤甚。随着市场转型的不断深入,地区、行业、城乡等领域的贫富差距拉大趋势日益深入。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社会贫富差距的研究多基于客观社会贫富差距状况的展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较少有学者从主观感知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贫富差距状况。已有的研究表明,对主观社会不平等感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更能深入探索社会不平等所带来的影响,并预测不平等所产生的社会后果。 我国学术界对不平等感知展开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存在两大弊端:第一,对不平等感知研究的时效性不强,较为全面的社会不平等感知研究多集中在21世纪初的几年。第二,对不平等感知的研究同样是注重事实的呈现,而缺少原因的分析。针对上述研究中的弊端,笔者适当的缩小了研究的范围,重点考察当前中国城市居民不平等感知的现状,以实现研究的时效性。并在不平等感知现实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造成不平等感知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本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居民普遍认为当今社会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社会贫富差距巨大。具体表现在:1、社会不平等感知强烈,但国家、所在城市、单位内部的贫富差距感知程度不同。2、在社会阶层感知方面,人们出现了较为明确的阶层意识。3、城市居民有普遍的“下流化”阶层意识倾向。即认为自身在整个社会的分层体系中处在较低的位置。4、民生领域,城市居民的不平等感知强烈,且具有群体指向性。总体上来看,影响城市居民不平等感知的主客观因素都向我们展示了“结构决定”的特点,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对自身经济状况和住房状况满意的群体更倾向于认为当今社会的贫富差距较小,反之则倾向于认为当今社会的贫富差距较大。 在探索了影响城市居民不平等感知的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探讨了不平等的“合法化”问题,即在高度不平等的社会中,不平等是如何逐渐被人们接受并获得合法化地位的。
【关键词】:不平等感知 现状 客观影响因素 主观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导论9-12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问题的提出10-1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2-23
- 2.1 市场转型与社会不平等12-16
- 2.1.1 转型时代分配公平观的转变13
- 2.1.2 后转型时代不平等感知13-14
- 2.1.3 认识与现实:造成社会不平等的因素14-15
- 2.1.4 不平等感知的阶层差异15-16
- 2.2 不平等感的来源:社会结构决定、局部比较影响、归因16-19
- 2.2.1 结构决定论与局部比较说16-17
- 2.2.2 “归因偏好”与分配公平感17-18
- 2.2.3 “得到什么”与“如何得到”18-19
- 2.3 不平等感知的社会影响19-21
- 2.3.1 不平等感知影响主观幸福感19-20
- 2.3.2 不平等感知影响阶层意识形成20
- 2.3.3 不平等感知影响社会和谐20-21
- 2.4 小结21-23
- 第三章 研究设计23-28
- 3.1 抽样设计23
- 3.2 变量解释23-26
- 3.2.1 不平等感知现状有关变量24-25
- 3.2.2 影响不平等感知的变量25-26
- 3.3 研究假设26-28
- 第四章 城市居民社会不平等感知现状28-39
- 4.1 不平等感知现状28-39
- 4.1.1 总体贫富差距感知强烈,不同层面贫富差距感知不同28-29
- 4.1.2 社会经济地位改善及所属阶层认知29-30
- 4.1.3 社会群体所属阶层认知30-32
- 4.1.4 民生领域不平等感知32-39
- 第五章 城市居民不平等感知影响因素分析39-51
- 5.1 客观因素与城市居民不平等感知39-45
- 5.1.1 客观因素与国家层面不平等感知39-41
- 5.1.2 客观因素与所在城市不平等感知41-43
- 5.1.3 客观因素与单位内部不平等感知43-45
- 5.2 主观因素与城市居民不平等感知45-51
- 5.2.1 主观因素与国家层面不平等感知45-47
- 5.2.2 主观因素与所在城市不平等感知47-49
- 5.2.3 主观因素与单位内部不平等感知49-51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51-55
- 6.1 本文主要结论51-53
- 6.2 高度不平等社会下的平静:一种不平等“合法化”的视角53-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60
- 附录60-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人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问题分析[J];当代财经;2007年07期
2 方长春;;从“再分配”到“市场”——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周良沱;章剑;;弱势群体的社会态度事关执政基础[J];求实;2006年04期
4 胡联合;胡鞍钢;;贫富差距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的?[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5 刘欣;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J];社会学研究;2002年01期
6 张翼;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1088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8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