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流动 农村“空心化” 乡村治理 共治与善治
【摘要】: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也不断变革,由此造成的户籍功能正在不断被弱化。农村人口进行跨区流动的现象越来越明显。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执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制度、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结构转型,这样城市充斥了大量的农村劳力。源自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流动潮、变迁潮,农村劳力向城市地区大规模转移。以人口流出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人口流动问题,作为一个不可不研究的重要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引起了各方面学者的关注。对于人口流动的态度,目前的研究者大多是乐观的。然而,人口流动造成的后果与影响是相当复杂的。最主要的影响与后果是产生了农村的“空心化”。具体表现为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农业产业“空心化”、农村基础设施“空心化”,从而衍生出农业产业风险与农村社会风险。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建设成为我们工作的短板,为解决这些难题,在流动人口的背景下,对农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国内外学者也对此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一系列学术成果。笔者经过研究总结了一下,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对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人口流动的特点、成因,以及流动人口对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影响;第二类是对农村“空心化”的研究,重点关注了我国“空心化”的形成、表现形式、影响及其危害;第三类是对我国乡村治理的研究,这些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农村基层自治、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总体而言,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将以人口流出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人口流动问题与乡村治理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并不太多。尤其是以人口流动为基础分析点来研究农村“空心化”现象以及特征的成果就更加少了。然而,农村“空心化”现象是必须要重点研究的方面,因为它是农村所有问题的根源,即乡村治理性困境的根源。全文共分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即本文的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总共分为三大内容,一是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以如今社会人口大流动为背景,对乡村治理困境问题进行的研究;二是目的及意义,本文为该问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三是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梳理了各学者的观点及研究视角,分别对“人口流动”、“乡村治理”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整理了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与人口流动过程中乡村治理对策的研究,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意义。第二部分即本文的第二章。这一部分,主要界定了乡村治理的相关概念及历史沿革。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三章。在这一部分,通过对农村“空心化”研究,发现其原因是主要是人口流动,并介绍了农村“空心化”内涵、成因及其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产业风险与社会风险。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第四章。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困境,治理主体缺位、结构失衡、民主流于形式。第五部分即文章的第五章。通过农村“空心化”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从顶层设计出发,突破固有思维,创新社会治理思路,促进主体多元化,从而重构乡村共同体,实现乡村的共治与善治。
【关键词】:人口流动 农村“空心化” 乡村治理 共治与善治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42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一、绪论9-17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0-15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5-17
- 二、乡村治理的相关概念及历史沿革17-23
-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17-18
- (二)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沿革18-23
- 三、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村“空心化”23-32
- (一)农村“空心化”的内涵及成因23-25
- (二)农村“空心化”的表现形式25-27
- (三)农村“空心化”的风险27-32
- 四、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困境32-39
- (一)乡村治理主体缺位32-33
- (二)乡村治理结构失衡33-35
- (三)乡村治理过程中民主流于形式35-39
- 五、优化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39-47
- (一)突破固有的治理思维,拓展治理思路39-40
-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40
- (三)重视乡村治理顶层设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40-42
- (四)政府主导治理向市场引导治理的转换42-44
- (五)促进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共治与善治44-45
- (六)重构乡村共同体,实现乡村繁荣美丽45-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51-54
- 个人简介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勇;温铁军;曹锦清;张鸣;;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J];农村工作通讯;2002年12期
2 郭云春,刘梅芳;利益博弈下的乡村治理——透视村民自治的新视角[J];社会;2003年02期
3 王培刚,余丹;中国乡村治理:反思、困境与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5年01期
4 盛来运;;“八郑规程”是很好的乡村治理雏形[J];小康;2006年07期
5 肖唐镖;;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对新近研究的评论和分析[J];文史哲;2006年04期
6 汪萍;;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动员问题探讨——以河北定州翟城村为例[J];理论月刊;2006年12期
7 张志英;;21世纪中国乡村治理发展浅议[J];农村经济;2006年11期
8 苗树彬;王天意;;困惑与出路——“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专家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05期
9 夏单坤;;“四十亩抛荒地”话乡村治理[J];中国乡村发现;2006年01期
10 申端锋;;乡村治理的博弈术与正当性[J];读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福营;;当代乡村治理变迁的特点和经验——以建国60年来的浙江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唐正繁;;我国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探析[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3 郭书田;;乡镇政府改革与乡村治理[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银华;陈霄;;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格局的变化与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德芳;;民国时期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以河北定县为例[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韩冰;;关于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7 方俊;郭正林;;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研究:安徽呈东村调查报告361[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伍军;;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分析——以湖北麟村为个案[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9 苗青田;卢凤超;;浅谈完善村民自治[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二等奖论文摘要[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中科技大学 贺雪峰;乡村治理基础研究的深化:从社会基础到价值基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李克杰;开除“村籍”暴露乡村治理短板[N];法制日报;2012年
3 中共连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戚华海;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鲜活样本[N];南方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王秀娟;乡村治理的另一种范式[N];山西日报;2013年
5 湖北省宜昌市委副书记 王兴於;创建幸福村落是乡村治理的新路子[N];农民日报;2013年
6 张英洪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乡村治理要强化维护发展农民基本权利[N];农民日报;2014年
7 汤嘉琛;激活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N];光明日报;2014年
8 首席记者 秦德胜;努力实现“五好”目标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N];绍兴日报;2014年
9 报道组 魏康星 通讯员 金毅;金东创新机制培养乡村治理能手[N];金华日报;2014年
10 沈昕 凌宏彬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经济发展研究处处长 博士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徽州宗族“善治”:乡村治理启示录(下)[N];中国社会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威;乡村经营性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苗树彬;公共服务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商兆奎;唐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康菊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疆乡村治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6 范洪亮;非均衡状态下乡村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何晓杰;“后农业税时代”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广;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传播与控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阎占定;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亚民;海疆知县蓝鼎元的乡村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金星;乡村治理中的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8年
2 郑庆基;论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公私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小林;我国乡村治理中的条件拒斥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樊亚军;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合作精神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王守智;信息不对称与乡村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殿君;村民自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张书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8 李晓南;“半熟人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周英姿;利益表达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3年
10 郭伟;乡村多元治理路径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00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0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