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同室相残”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07:19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同室相残”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同室相残”现象 交往价值观偏离 心理偏差
【摘要】: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是祖国的明日之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然而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因与室友发生矛盾而引起的大学生“同室相残”犯罪现象频发。从马加爵案到郭力维案再到复旦投毒案,一时间,性质十分恶劣的大学生“同室相残”现象突出地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内。究竟大学生为何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甚至将魔爪伸向同寝室同学,而又该如何预防此类悲剧的发生,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主要立足于个人社会化理论的视角,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以文献法和个案分析法的方式,在对大学生“同室相残”个案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同室相残”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预防大学生“同室相残”现象产生的对策建议。在有效遏制此类悲剧再次发生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国家、社会和家庭资源的浪费。在提升大学生公众形象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对大学生“同室相残”现象进行社会学视角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同室相残”个案的分析发现,做出“同室相残”行为的大学生存在个人社会化问题。有些大学生因交往价值观偏离而出现价值体系社会化异常。偏离类型主要有自我中心型、功利型和冷漠型。交往价值观偏离将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开展,不利于宿舍人际冲突的缓和。有些大学生因心理偏差而出现规范社会化异常。偏差类型主要有孤僻心理、边缘心理和偏执心理。心理偏差将不利于感情的正常表达,不利于情绪的适当发泄。最终错误的交往观的引导和心理偏差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做出“同室相残”的极端行为,角色社会化过程彻底宣告失败。因此,为了要预防大学生“同室相残”现象的产生,有必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要重视交往规范教育和增强道德责任感的培养,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交往价值观;二是要引导“问题大学生”调适心理失调和引导“问题大学生”掌握交往技巧,重视加强对“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援助;三是要落实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教育对策和创造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有利环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同室相残”现象 交往价值观偏离 心理偏差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8
- 第一章 理论视角:个人社会化理论18-23
- 1.1 个人社会化理论18-21
- 1.2 个人社会化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21-23
- 第二章 研究设计23-27
- 2.1 研究思路23-24
- 2.2 研究方法24-25
- 2.3 个案来源25-27
- 第三章 大学生“同室相残”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27-41
- 3.1 交往价值观偏离:大学生“同室相残”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27-33
- 3.2 心理偏差:大学生“同室相残”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33-41
- 第四章 预防大学生“同室相残”现象产生的对策建议41-50
- 4.1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交往价值观41-43
- 4.2 高度重视对“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援助43-46
- 4.3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46-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54-55
- 后记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晖;大学生“失范”的特征、成因及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李桂鑫;;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王先达;试论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分类及意义[J];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01期
4 王志玲;;大学生越轨行为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5 陶艳红;胡维治;;大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的原因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华敏;;高校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姚江林;;大学生越轨行为及对策的实证研究[J];经济师;2007年12期
8 姜秀华;大学生怎样克服自卑心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9 杨明光;;转型期我国大学生行为失范研究评析[J];南开学报;2006年03期
10 贺光辉;;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1102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0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