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转向及其批判
本文关键词: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转向及其批判
【摘要】:随着工业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社会生产的消费品日益丰富,人类社会的经济重心由生产转移到消费,消耗这些丰富的物质财富成为社会再发展的必要条件。于是在政府刺激消费的鼓励下,在商家狂打消费牌下,我们不得不说,中国进入到了一个消费主义时代。 正是结合这一背景,本文试图以消费主义为着力点对大众文化的转向进行研究,分析其各自转向中所包含的原因、多元表征及价值观审视,从而对大众文化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本文紧扣“转向”一词,分别从四个方面加以阐释,即从神性文化到世俗文化、从批判性文化到商业化文化、从灵韵文化到物化文化、从有根文化到时尚消费文化。需要注意的是,“转向”既是表现形式也是产生的重要条件。以世俗化为例,大众文化的世俗化是消费文化和社会经济演变发展的产物,亦是大众文化产生的重要背景,所以切不可把“神性”、“批判”、“灵韵”、“有根”、“世俗”、“商业化”、“物化”、“时尚”这些词汇孤立化和绝对化,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明确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综述行文。第二章,从神性文化到世俗文化,着重从“世俗文化”对“神圣文化”的反叛为角度作出分析,进一步指出这一变化背后隐藏的技术媒介、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等原因,得出世俗化使人们的精神价值被消解的结论。第三章,从批判性文化到商业化文化,以生活中商业化平台集中点——娱乐节目、网络恶搞和电视电影为突破口,指出创作者、娱乐驱动者背后的嬗变,,以防人们娱乐至死。第四章,从灵韵文化到物化文化,笔者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物化理论”、“单向度的人”等理论的支撑,提出在技术的掩盖下,机械复制、不断拼贴等技术使人们对现实与虚拟、艺术与实在的界限模糊,艺术的神秘面纱消失。第五章,从有根文化到时尚消费文化,在明确流行时尚与炫耀性消费的联系之后,指出时尚消费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对城市空间、对文化传承所带来的影响,以追求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使人们进入到一个日益消费化和物质化的阶段,导致了文化虚无主义。第六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建构,作为措施型的解释,关键是要在结合自身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通过市场及法律的监管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从而缩小认知差距,提升大众的人文含量。
【关键词】:大众文化 消费 消费主义 转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9
- 1.3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19
- 1.4 本文研究方法19-21
- 2 从神性文化到世俗文化21-29
- 2.1 世俗化对神圣文化的反叛21-23
- 2.2 大众文化世俗化的多元透视23-25
- 2.3 大众文化世俗化对精神价值的消解25-29
- 3 从批判性文化到商业化文化29-38
- 3.1 批判性文化的现代遭遇29-31
- 3.2 大众文化商业化的多元表征31-33
- 3.3 大众文化商业化的“娱乐至死”效应33-38
- 4 从灵韵文化到物化文化38-46
- 4.1 物化理论及其文化表征38-41
- 4.2 物化文化的埅魅效应41-44
- 4.3 物化文化的价值观审视44-46
- 5 从有根文化到时尚消费文化46-53
- 5.1 流行时尚与炫耀性消费46-49
- 5.2 文化断裂:时尚消费的文化后果49-51
- 5.3 时尚消费中的文化虚无主义51-53
- 6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的构建53-59
- 6.1 深化理论研究,缩小文化滞差53-55
- 6.2 完善文化价值系统,建立共同精神家园55-56
- 6.3 坚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文化品牌战略56-57
- 6.4 提升人文含量,重塑大众的审美情趣57-59
- 结语59-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川;;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趋势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2 周勤勤;;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1期
3 西奥多·W·阿多诺;赵勇;;文化工业述要[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4 黄沁蕾;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J];社会;2001年03期
5 吴瑛,崔强;试论信息社会中的大众文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孙利军,高金萍,张长明;理解与超越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孙东生,赵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4年04期
8 刘水平;现代文化市场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形成[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9 张艳;文化产业之社会效应初探[J];学术论坛;2004年03期
10 陈立旭;论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梅;;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2 刘玉岭;;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的作用与影响[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3 白玮;童健;;发展“内外兼修”的文化产业[A];山东群众文化学会获奖论文集[C];2003年
4 吴靖;曹宗平;;关于文化产品价值论的几点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葛美佳;;用写作文化推动赫章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发展[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娜;;当代艺术(文化)经济的研究视角[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李勤;;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构建目标[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雨春;李晓晴;;发挥科技文化优势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企业管理)[C];2014年
9 洪传国;;对海南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10 杨济亮;;发展文化产业 构建和谐社会——以福州为例[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印;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陈胜利;认识“文化工业”的另一种视角[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锦秀;文化工业能否创造现代消费热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4 戴锦华;文化研究的可能[N];文汇报;2003年
5 王凤才;文化工业过滤了整个世界?[N];学习时报;2004年
6 王晨;探秘文化产业源流[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卫君翔 吴丽;以工业化的标准抓文化产业[N];运城日报;2007年
8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李明泉;提高文化产能 拉动文化消费[N];四川日报;2009年
9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主编 王育济;构筑文化产业而立之年的学术高地[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刊编辑部;写给文化产业的2009[N];中国文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小军;中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张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陈清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冯潮华;文化产业若干重要关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新洪;在当代地理环境紧约束中文化力及其考量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德金;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谢慧铃;两岸流行文化的消费与传播[D];复旦大学;2004年
8 宋彦麟;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杨永生;中国文化产业作用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涛;二十世纪文化工业特征及其发展趋向[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齐自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朱晨曦;文化消费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杨壮;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5 汪静;文化生产力发展及其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6 刘欢;汉服文化的产业链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睿;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耿伟华;地方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琼;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政府职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陈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07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07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