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主义视阈下的社会性别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04:12
本文关键词:西方女性主义视阈下的社会性别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性别 男性 女性 女性主义 社会性别 性别消解
【摘要】: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中应运而生。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为研究两性不平等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为女性主义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6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者关于性别的这一概念争论不休,将某些行为归属于男性或者女性只是一种社会习惯。社会建构论最初的观点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许多差异都不是源于一个基因,而是许多基因的相互作用,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个人生而为男为女,并没有天生的性别认同,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的,在经过社会建构之后才成长为男人和女人。虽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是社会性别既非内在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的。 本文立足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视阈,清晰地展现了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与发展,表明了女性主义理论视角的转变,它强调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建构等因素对塑造女性社会角色的影响。女性主义学者不再一味地以男性为标准来衡量女性自身,而是开始关注怎样把女性从传统的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性别 男性 女性 女性主义 社会性别 性别消解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6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引言8-15
- 一、问题的提出8-9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第一章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的内涵及争论15-23
- 一、社会性别的涵义15-18
- 二、社会性别概念的发展18-21
- 三、社会性别不平等的争论21-23
- 第二章 女性主义对“社会性别”问题的阐发23-32
- 一、“社会性别”问题的澄清23-24
- 二、公私领域性别现象学研究24-28
- 三、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性别平等28-32
- 第三章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研究的当代意义32-38
- 一、增进女性公共领域政治参与,化解性别歧视32-34
- 二、解构政治文化制度理念形塑性别的机制34-36
- 三、通过与对话消解由宗教文化形塑的性别差异36-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2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42-43
- 致谢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女性主义方法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1期
2 王胡瑞;试论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J];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3 汪洋,王义桅;妇女问题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4 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5 吴小英;女性主义的知识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6 王跃华,张国胜;当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7 刘霓;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成果与特点[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8 陈永力;女性主义追求的最高境界——社会性别[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罗玉莲;论性别差异[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10 郑莹;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性别差异问题浅谈[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1111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1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