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共事圈”研究—一个村落社会的田野调查

发布时间:2017-11-05 02:33

  本文关键词:“共事圈”研究—一个村落社会的田野调查


  更多相关文章: “共事圈” 关系网络 村民活动 社会结构 自治能力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一个村落社会村民人际交往关系的田野调查,来探讨并展现具体村落社会人际交往关系即后文所定义的概念“共事圈”的构成以及村民在关系网络内的生活样态。同时,进一步探析村落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特点及随着村落社会的不断变迁,人际交往关系与关系网络内村民活动发生的变化。在笔者所考察的村落社会中,村民用“共事”一词形容彼此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而通过这种方式所建立的人际交往范围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圈子。结合村落社会特定的生活情景和用语习惯,本文运用能够体现地方性方言特色的词汇将这种人际交往关系网络定义为“共事圈”。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田野地点的“共事圈”以及圈内的村民活动进行调查研究:一是“共事圈”关系网络概念的含义及其构成。首先,详细阐释“共事圈”概念的含义。“共事圈”是根据村落社会村民日常生活的情境总结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概念,在具体的村落社会中本是指村民之间人际交往的范围。其次,细致分析和论述“共事圈”关系网络的构成,并重点叙述其所涵盖的村落社会中村民具体的社会关系及其组成成员。二是“共事圈”内村民活动的类型。村民活动打开了“共事圈”这一阀门,使得处于关系网络内的成员开始积极交往起来。在文中,笔者主要介绍了“共事圈”内的婚礼、丧葬、生育庆典、考学庆祝、探访病人等几种类型的活动。三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村落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共事圈”关系网络以及“共事圈”内的村民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村落社会的“共事圈”关系网络具有相当的单一性、封闭性,其最基本、最主要的构成乃是血缘关系以及因血缘关系而延伸出去的地缘关系,因此决定网络成员分布差序的最主要标准就是血缘关系的远近。然而随着村落社会的变化,当前村民的社会生活开始进一步扩展到村庄之外,以同学、朋友为代表的自致性、外部性、非亲缘性共事关系在村落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并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物质金钱观念逐渐代替传统的感情观念,当前村落社会共事关系网络中的活动越来越忽视情感因素而更加重视礼金消费,村民在共事关系中的礼金支出逐年攀升。四是总结和探讨“共事圈”与村落社会结构的关系,并进一步思考和讨论村落社会“共事圈”这一人际交往现象。笔者认为“共事圈”不仅是村落社会的一种传统,同时也可以看成是村落社会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自发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和规则。而且,“共事圈”内的村民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村落社会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2 袁银传;析中国传统村落社会小农意识的生成土壤[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刘大可;科举与传统客家村落社会——以闽西武北村落为例[J];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4 杨渝东;两个苗族村落的权威结构[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5 黄忠怀;20世纪中国村落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安徽村落价值观念变迁研究课题组;;市场经济条件下村落社会的政治文化变迁——安徽十五县(市)村落政治文化建设的研究报告[J];学术界;2006年01期

7 杨华;;初论“血缘共同体”与“关系共同体”——南北村落性质比较[J];开发研究;2008年01期

8 车裕斌;;典型村落经济社会转型及发展趋势[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刘伟;;论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与演变逻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王秀文,徐晓光;日本村落社会组织及其传统特征——兼谈村落文化传统对现代日本社会的影响[J];日本学刊;199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修金;虞重干;;文化视野中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3 闪兰靖;;民族村落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C];2012年

4 杨华;;宗族性村落妇女的“历史感”与“当地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董敬畏;;丧葬仪式与村落共意——以陕西关中S村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乐梅;;淀乡的村落关系、民间互助与小额信贷尝试[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8 张现洪;;村落共同体的解体背景下的村庄治理——以四川万兴乡斑竹村为案例[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9 黄锐;;如何理解中国村落——以村落为中心的社区研究及其问题[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10 杨文文;;现代村落社会中艺术传统的形成与变迁——以兖州花棍舞为个案[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樊平;兼顾农户发展和村落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陈沛照;村落民族教育的困境与反思[N];中国民族报;2012年

4 刘大可;村落纷争处理中的野蛮方式[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不是城市化的开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钱丽;让民族村落再次焕发生机[N];贵阳日报;2009年

7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村际、族际纷争处理[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115项成果结项 36项成果存在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敏;村落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锋梅;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4 杨华;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聂家昕;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D];上海大学;2007年

6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严俊杰;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8 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9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菁;元阳世界文化遗产区旅游型村落控制性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关格格;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柴斌;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青海省兔尔干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廖婧;陕西省传统村落生态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韩洁;村落关系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5年

6 孙晓曦;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肌理演化及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徐会;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南京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8 邢晶晶;基于延续性视角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圣臣;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发展途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10 李焕珍;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心化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42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42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5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