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抵抗与消解:消费社会下“小清新”现象探析

发布时间:2017-11-22 00:07

  本文关键词:抵抗与消解:消费社会下“小清新”现象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小清新 消费社会 网络传播 反物质


【摘要】:“小清新”作为一种音乐类型,源自Indie pop(独立流行乐),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英国,以旋律清澈安静、歌词柔和唯美为特色。在国内出现始于2003年,逐渐延伸至摄影、文字、电影、服饰等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审美风格,进而拥有这些文化符号的群体也被称为“小清新”。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结合访谈法,对小清新现象的出现、流行、失落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小清新群体以85、90后,学生为主;他们的初衷在于追求简单质朴的审美,反物质、反消费主义,然而在当代消费文化盛行,网络传播的推动之下,小清新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试图通过追求朴素的生活方式与审美风格,以逃离消费社会的喧嚣与浮躁,对抗刻板平庸的现实生活,与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等工具理性保持距离;而另一方面,这种审美趣味和价值体系,又被消费主义利用,进而成为流行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变成大众文化的消费对象,从对意义的追寻中陷入简单的对意义的消费,小清新初衷逐渐消解。由此,小清新并未能成为当代社会的风尚,而是逐渐地消解在庞大的网络讯息与消费社会的浪潮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C91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薛民,,方晶刚;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述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黄晓武;文化与抵抗——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5 赵勇;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与陶东风教授商榷[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6 张一兵;;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读[J];江汉论坛;2008年09期

7 陈玉霞;;“机械复制艺术”与“文化工业”——本雅明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之比较研究[J];理论探讨;2010年03期

8 宋德孝;;“美丽”的符号化及其拜物教本质——鲍德里亚论消费社会语境中的“美丽”[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2期

9 曹娜;对BOBO现象的深层探析[J];兰州学刊;2005年01期

10 姜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J];求索;200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晓星;当代传播学视野下的小清新现象探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刘龙真;“小清新”的艺术形态与群体状况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12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212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4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