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未成年人犯罪及司法矫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5 17:16

  本文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及司法矫治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未成年人 犯罪 司法矫治


【摘要】:作为继环境污染、毒品泛滥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的未成年人犯罪引发了世界各国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日趋严竣并不断呈现低龄化趋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显示,从1998年—2003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平均年龄下降了2岁,2005年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的74%,而其中14-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因此有效预防与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前保障人权、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纵观我国刑事法律,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制度是以成年人犯罪为基点稍作调整而设置的,必然使得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矫治过分强调刑罚的作用,只看到刑罚的惩罚性与严厉性而忽视了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而具有的特殊性,片面追求刑罚的功能,以求尽快实现刑罚预防的目的,却殊不知这种适用于成年犯罪人的刑罚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实质是从更深层面剥夺了其合法权益,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与预防作用,相反很大程度上是对人权的挑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刑罚制度进行重构,,强调未成年人犯罪刑罚配置的节俭性,以使其在更大程度上维护未成年人权益,实现社会利益与未成年人利益的双丰收。 未成年人犯罪是不同社会制度或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一个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社会病。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逐渐增多,并且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近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严重,而未成年人是今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如果处理不好未成年人犯罪这一社会问题,将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深刻分析犯罪原因,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综合治理,不仅重视在刑事案件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要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矫治和预防工作。 未成年人犯罪是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消极因素的负面产物。要根治这种“综合症”,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依靠国家公权力、人民群众共同发挥作用,司法机关在其中尤为重要。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司法矫治问题之意义,在于有效结合犯罪实际和社会现状,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立足挽救、重在预防”的工作原则,指导司法机关做好矫治未成年犯罪工作,使失足少年早日回归社会,成为社会发展中积极的力量。 未成年人犯罪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事关未成年人成长、社会稳定、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同时,未成年人的犯罪及矫治也是一个法律问题。对于未成年犯罪人,要尽量避免监禁刑,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未成年司法制度一项共同的理念。司法矫治在促进未成年犯罪人回归到社会、减轻监狱的经济压力、避免犯罪人员交叉感染、合理地配置行刑资源、促进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即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矫治措施的中外比较,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矫治强化和体系构建。 第一部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阐述。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青少年犯罪与毒品犯罪、环境污染被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且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犯罪多、以侵财犯罪为主等特点。 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别从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网络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三部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矫治措施进行了中外比较。本部分详细阐述了美国、英国及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矫治措施。 第四部分着重进行了未成年犯罪的司法矫治强化和体系构建。分别对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及司法行政部门的矫治未成年罪犯措施进行了阐述。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3.5;D92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丽英;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预防对策[J];中国司法;2000年01期

2 涂淑梅;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若干问题探析[J];理论界;2004年03期

3 徐文鹤;何彩琰;;令人痛惜的未成年人犯罪[J];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2006年10期

4 夏丹华;;近百名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和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13期

5 张子辉;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附加刑有关问题探讨[J];政法论丛;2003年06期

6 齐欣;;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必要性研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22期

7 沈峰;;不能让未成年犯现身说法[J];公民导刊;2005年05期

8 尚秀云,范君;从100个个案看未成年人犯罪[J];法律与生活;2004年20期

9 周永年,杜民霞;对未成年犯准确量刑的认识[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7年06期

10 戴福康;关于未成年犯的缓刑问题[J];学海;1990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岩军;;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必要性[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2 李维国;郭杰;;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标准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吴法;;改革开放进程中未成年人犯罪态势研究[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4 邹玉书;;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查[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5 张秀玲;维英;;中蒙处遇犯罪未成年人之刑法比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6 陈代福;;试析我省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原因及治理对策[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石柏林;王冰霜;;关于构建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的探讨[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8 崔会如;;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康均心;王敏敏;;未成年人犯罪量刑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10 张波;陈霞;;重庆市未成年人犯罪十年调查——以法院审判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净;努力构建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线”[N];人民政协报;2005年

2 张岚 苏兴民;积极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N];北方法制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包建永;走上歧路,他们原是一群被忽视的生命[N];台州日报;2011年

4 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告[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李白蕾;我省未成年人犯罪呈现新特点[N];福州日报;2008年

6 任悦;家长该反省“角色差距”[N];中国妇女报;2005年

7 赖少芬;在异乡生存的流浪少年[N];中国社会报;2006年

8 李晶琳;我省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N];黑龙江日报;2005年

9 翟丽萍;减少监禁 未成年犯不再犯罪[N];北京日报;2006年

10 刘秋苏;二十年无一人重新犯罪[N];江苏法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忠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曾康;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李季;少年违法犯罪与少年司法体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许永勤;未成年人供述行为的心理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党日红;中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胡昊昕;少年刑事司法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王文生;宽严相济视域下的刑事检察工作[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刘津慧;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9 盛长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恒;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武建朝;家庭功能变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及预防对策[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临平;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梁超;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矫正问题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5 曹海霞;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朱先银;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宋文婷;论刑罚后遗效果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8 满娇玲;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9 刘炳汐;论我国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胡冰;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292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292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a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