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网络迷群自我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5 17:26

  本文关键词:网络迷群自我认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迷群 网络迷群 自我认同


【摘要】:迷文化研究最早兴起于西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我国的迷文化研究是从2005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国内凡是研究“迷文化”或“粉丝文化”的学者,很多都提到过“认同”、“身份认同”、“自我认同”等,但是真正从偶像崇拜的角度系统研究迷在群体中的自我认同过程的很少。 从迷群中的迷如何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进行自我认同这一角度切入,运用实地观察和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深入网络迷群内部可以发现,网络媒介的发展推动了以偶像崇拜为特点的网络迷群的兴起和壮大,网络平台为网络迷群搭建了一个自由表达、人际交往、获得认同的平台,使这些不被普通受众接受和理解的特殊的媒介受众在网络媒介中找到了自我认同的渠道。在网络社区的平台上,迷群进行着信息分享、观点表达、创造性生产、组织活动等偶像崇拜行为,这些文化实践活动也成为实现自我认同的途径。 根据吉登斯的观点,自我认同是通过自我反思和参照他人两种途径实现的。在迷反思性的自我认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温尼科特的“过渡性客体”理论三个理论的同时运作。无论是偶像还是其作品内容都突出的表现出身体即性的重要位置。迷为偶像的魅力所折服的同时,还认为偶像身上的品质是迷自身所具备的或希望拥有的。迷从偶像的身上看到了理想的自我,偶像成为迷的心灵寄托,成为迷释放内心压力的过渡性客体。迷与他者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文化资本的呈现来实现的,文化资本是迷个体文化劳动的积累,是获得个体和群体认可的保障。迷主要通过作为群体管理者和意见领袖来达到与群体的互动。此外,作为网络迷群中的—员,自我认同是以群体认同为基础的,迷群通过划分群体边界和群体实践活动来实现群体认同,从而获得自我认同。 网络迷群通过偶像崇拜行为所实现的自我认同,是在网络媒介推动下的主动认同,其本质是迷对偶像的解读,更像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普通民众对于社会“失范”的一种回应,对于迷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有一个深入和清醒的认识。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C9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玲;;西方消费理论视野中的粉丝文化研究[J];长江学术;2011年01期

2 胡瑛;;媒介重度使用者“粉丝”的受众特性解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董雪飞;;日常生活的实践与大众文化的政治: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启迪与反思[J];前沿;2011年17期

4 邱均平;陈远;邹晶;;论网络社区信息传播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5 聂晶磊;王秋艳;;从大众传播学视角谈一种文化现象[J];中国出版;2010年02期

6 张晨阳;;“迷文化”:新媒介环境下的价值审视[J];中州学刊;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玲;超女粉丝与当代大众文化消费[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竹音;粉丝消费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92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292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f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