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和人际敏感关系的研究:目标的调节效应
本文关键词:权力和人际敏感关系的研究:目标的调节效应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权力,由于其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且影响巨大,一直是社会科学多门学科中的重要研究对象。近二十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家们开始从认知和行为的角度关注权力对社会互动的影响。而人际敏感由于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使得弄清权力和人际敏感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但关于这两者的关系的研究又一直无法取得一致结果。又因为有研究表明目标能起到调节权力效应的作用,所以本文提出了目标调节权力对人际敏感效应的假设。 本研究使用试验的方法,通过角色指定控制权力,使用人员导向vs生产导向的组织价值观来引导参与者的目标,使用基于表演的表情的情绪识别任务DANVA-2来测量人际敏感。研究结果证实了在人员导向目标下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人际敏感高的假设,而在生产导向目标下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的人际敏感低的假设未得到印证,在生产导向目标下两组参与者的人际敏感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并且,本研究通过目标期待检验的方法排除了期待效应解释研究效果的可能性,通过研究设计的方法排除了角色激励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人员导向目标能调节权力对人际敏感的效应。我们的发现修正并发展了权力的接近抑制理论,设定了权力对人际敏感效应的边界条件。 最后,针对研究设计和构念的操作化方式,分析了研究的局限性,并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Abstract]:Power, because of its ubiquity in social life and great influence,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in the multi discipline of social science. In the past more than 20 years, social psychologists have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power on social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and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aking it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make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But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s been unable to achieve a consistent result. Becaus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goal can play the role of regulating the power effe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objective regulation power is sensitive to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测测你的人际敏感性[J];小学科技;2005年07期
2 邱远;中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贾晓萍;刘伟伟;;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10年01期
4 郎时春,黄学规;财经类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J];科技通报;1997年05期
5 林香云;;技工学校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年05期
6 马存芳;;藏、汉大学生人际敏感的比较研究[J];青海师专学报;2007年06期
7 李强,李海涛;听障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及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10期
8 许峥嵘;;对高职新生人际敏感问题的分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段华平;赵陵波;白丽英;;福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3期
10 王琪;张振峰;董宏伟;王小雪;隋虹;赵振军;王丽敏;;城镇中学生人际敏感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云;马立涛;孙悍军;杨金丽;李红云;单希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简才娘;游远新;;某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霞;;家庭教养方式与高三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季诚;俞杰;宋红玲;;综合干预在改善卫校女生心理状况中的作用[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朱全中;凌强;;1626名中学生心理状况探析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玉芳;施维群;茹清静;;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A];第九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刘欣;;不同群体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毛洪祥;;慢性失眠患者个性、认知及情绪因素[A];第三届全国睡眠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毛姗姗;;宁波市骨干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与分析[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铁铮;于立群;张爱荣;;应用SCL-90自评量表对天津市盲人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震;领导者的人际敏感性[N];组织人事报;2006年
2 ;教师摸清自己的心理脉搏[N];天津日报;2004年
3 ;企业家心理负担过载[N];中国企业报;2005年
4 安徽省和县二中 王久水;尊师请从减负始[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王端鹏;青少年“心事”考验家校心理防线[N];济南日报;2008年
6 施青濒;莫叫“心病”扰人师[N];文汇报;2002年
7 张非非 王莹;教师成了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却少人关注[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王建一;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7年
9 张志峰 程默 闻白;谁来为教师“减负”?[N];人民日报;2006年
10 ;从头再来[N];大众卫生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小远;人格对心理健康状态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综合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2 赖运成;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何建华;心理应激人群应激损伤发生机制与中医证候相关规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张辉华;管理者的情绪智力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阳中华;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雅婷;权力和人际敏感关系的研究:目标的调节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贞娥;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陆明;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宅”现象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朱宏博;汶川震后两年异地复学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及心理状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凌小凤;广西农村壮族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6 李秧;军人应激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与心身健康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董舒婷;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况的改变[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蔡雅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梁庆;应对技能训练改善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适应不良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姜忠东;沈阳战区士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40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340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