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7 05:14

  本文选题:山区聚落生态位 + 民族类型 ; 参考:《地理科学》2017年03期


【摘要】:基于岷江上游山区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和植被生境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借助分形和贝叶斯模型,定量刻画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山区聚落生态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间隙度维数分别为0.949、0.942、0.890、0.960,汉族聚落生态位的高间隙度维数,揭示了山区汉族聚落封闭性特点。同时,流域内1 667个聚落生态位间隙度维数(0.946)与藏族(0.949)相似,表明藏族聚落生态位空间异质性特征能够反映整个流域山区聚落生态位空间分异程度。2岷江上游藏-羌-汉-回聚落生态位内的植被生境适宜性指数均值分别为:2.816、2.622、2.529、2.644,说明山区聚落生态位的空间分布与植被生境相适宜。同时,流域内1 667个聚落生态位几何特征对植被生境的敏感程度(0.601)与羌族(0.610)相似,表明羌族聚落生态位的几何特征具有典型性。3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的空间聚簇性地域分异明显、地理边界清晰,说明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聚落区位、规模和形态具有显著影响。
[Abstract]:Based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ibetan Qiang Hui Han settlement niche and vegetation habitat suitabilit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the fractal and Bayesian models are used.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attributes of settlement nich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 settlement niche is quantitatively describ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mensions of niche gap of Tibetan Qiang Hui Han settlement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were 0.949 ~ 0.942 ~ 0.890 ~ 0.960and those of Han nationality settlem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Han population which reveal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 closure of Han nationality in mountainous areas. At the same time, the niche gap dimension of 1,667 settlements in the basin was 0.946), which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ibetan population (0.94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ibetan settlement niche can reflect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settlement niche in mountainous area of the whole basin. 2 the average values of vegetation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in the Tibetan Qiang Han Hui settlement nich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are as follow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 niche in mountainous area is suitable for vegetation habitat. At the same time, the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1667 settlements in the basin are similar to that of Qiang people (0.60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Qiang settlement niche are typical .3. the spatial clustering of Tibetan Qiang Hui Han settlement niche is obvious and the geographical boundary is clear,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national attribute of the settlement niche has influence on the settlement location. Size and shape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08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2015BAC05B04)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SZ0058)资助~~
【分类号】:C91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吉俊洪;;试论明代岷江上游的“番”与“羌”[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江仁弘;岷江上游野钓用面饵[J];中国钓鱼;2004年02期

3 李锦;;岷江上游城镇的成长性因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4 石硕;;汶川地震灾区:岷江上游的人文背景与民族特点——兼论岷江上游区域灾后重建过程中对羌文化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9期

5 刘延国;黄成敏;王青;王丽;邹强;;岷江上游山区杂谷脑河流域聚落变迁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实证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6 白剑;;探寻岷江上游的圣都雒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7 张泽洪;熊永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禹崇拜——以岷江上游羌族为例[J];宗教学研究;2009年04期

8 李汝能;岷江上游羌族的来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9 罗拓;;岷江上游的“石爬子”[J];钓鱼;2005年08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秀明;李荣伟;王乐辉;宿以明;何飞;蔡小虎;孙鹏;;岷江上游亚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群落数量特征研究[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秀明;李荣伟;王乐辉;宿以明;何飞;蔡小虎;孙鹏;;岷江上游亚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群落数量特征研究[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3 李锦;;岷江上游城镇功能变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丁瑞华;;岷江上游鱼类及其保护问题[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志琦;岷江上游六家水电厂结盟[N];华中电力报;2004年

2 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长江上游生态之“伤”怎样愈合?[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四川记者站;再造岷江秀美山河[N];科技日报;2003年

4 王代林;岷江源种树人力与天力的五年拉锯战[N];四川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京涛;岷江上游植被蒸散时空格局及其模拟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2 严代碧;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退化植被特征及其恢复重建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李梅;岷江上游辐射松人工林种质资源及土壤生物肥力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4 徐留兴;岷江上游径流变化特性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张炜银;岷江上游植被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生态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真;岷江上游退耕还林对林树下线变化的影响[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杨意志;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土地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6年

3 杨丽华;先秦岷江上游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关系[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4 张启东;岷江上游水沙变化与森林破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孙吉;岷江上游历史文化景观与环境动因[D];四川大学;2006年

6 全Oz;岷江上游民族分布与环境特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卢涛;岷江上游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8 秦嘉励;岷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9 张冬贵;岷江上游水源区地质背景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蕾;明中央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09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09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9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