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肢残群体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吴宁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残疾人旅游需求问题对策北京
引言
残疾人旅游具有重要的社会、群体和市场意义。本文在讨论残疾人旅游问题时,将北京肢残群体作为研究的重点。一方面由于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对于各项政策的实施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来讲较为完善,对于一手资料的搜集来讲较为便利。另一方面是较智力残疾、视力残疾等其他三类残疾群体来讲,肢残群体在出游时所遇到的困难较为有代表性,因而将北京肢残人群体作为研究的重点进行讨论。目的在于切实反映目前残疾人群体对于旅游的需求,反映政府、旅行社等多方面对于发展残疾人旅游的观点及态度,挖掘影响残疾人旅游的内、外在因素,为解决残疾人出游难的问题提出观点和意见。以此来帮助残疾人真正实现出游梦想,让旅游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快乐元素,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1、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1.1残疾人概念、分类及数量
1.2文献回顾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观点基础上,对如何缓解残疾人旅游心理障碍、如何协调和平衡发展残疾人旅游相关群体的关系和利益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研究方法
3、发展残疾人旅游存在的问题
我国残疾人旅游发展起步晚,经验的不足,加之因残疾者身体情况的限制而引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市场对于发展残疾人旅游并不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残疾者出游难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继续以肢残群体为例进行阐述。
3.1自身因素与社会公众态度的影响
残疾人群体不同于一般的正常人群体,由于受到自身身体条件的影响,大多数残疾人的心理很脆弱。他们害怕被嘲笑,会认为不论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与外界的交往中,自己都会被别人看作是弱势群体,只会得到同情和怜悯。他们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往往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缺乏自信等心理特征。为了不让自己给别人带来麻烦、成为家人、朋友以及社会的负担,而有意减少对外界的接触。而他们强烈的同情心,,又使得他们对于有同样命运的人有着一份亲近和共鸣,久而久之建立并习惯了专属于他们的交流圈子,而对外界事物却产生了一致的排外心理。本文通过对残疾类别、等级与旅游在生活的重要性经行交叉分析得出:大多数肢残者认为出游在他们生活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残疾程度较低的人群,自理能力及行动的灵活性上优于残疾程度高的人群,容易产生较好的出游体验,因此对旅游的认知度较高,也越容易成为旅游市场上潜在的客户群体。
3.2可自由支配收入与出游选择及消费水平的关系
3.3出游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关系
3.4社会对残疾人出游问题的关注度分析
虽然残疾人对于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潜在的残疾人旅游市场在逐渐扩大,但残疾人群体对于渴望旅行社等组织机构设计并安排残疾人旅游项目的迫切地需求,市场的关注度却不高。大部分旅行社因受到目前国内发展残疾人旅游的参考案例较少,整体发展经验不足,发展残疾人旅游成本高、实施过程繁琐、风险性大以及相关法律保障上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旅行社较少有或甚至没有针对于残疾人设计的专项旅游产品。尽管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对于发展这一庞大旅游群体的市场态度表现并不积极。
4、发展残疾人旅游的对策
通过分析,可以明显得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肢残群体对于旅游的态度表现还是较为积极的。但是也正是由于其自身身体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对于他们的内在心理因素,还是外在的一些客观因素等方面来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大众对于该群体的态度表现较为冷淡,政府部门对于发展残疾人旅游的关注力度不大,旅游机构对于市场的不关注等,使得这些特殊群体出游需求难以实现。以下笔者将针对所述问题,结合肢残群体的特征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及办法。
4.1强化人性关怀
残疾人对于旅游的要求,不仅仅是体现在简单的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上,更多层次上的要求是希望能够通过旅游实现他们的社交需求,结识更多的朋友,让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同时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接纳。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意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残疾人群体,对他们嘘寒问暖,提供各项帮助。但很多时候这样的举措尽管是出于好意,却也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残疾人强大的自尊心。我们提倡和赞扬社会人士的助残行为,但是笔者认为更应该注重对助残意识的转变。意识的转变需要从小培养,加强孩子对于残疾人的认识和理解,鼓励他们与同龄的残疾孩子沟通、交友,让孩子放下恐惧的心理,减少沟通障碍,才能逐渐使社会大众以一个真正平和、平等的心态看待残疾人,给予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帮助而不是同情,让残疾人群真正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也是让残疾人接纳社会,回归社会的重要举措。
4.2设立助残旅游基金
残疾人收入水平较之前虽有增加,但由于其收入部分除了会在日常生活所需上有所支出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受自身健康状况的影响,产生一些有别于正常人而言的费用支出,如:安装假肢,康复训练等,他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并不多,出游花费水平不高,影响了他们的出游态度、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以及旅游消费水平。于此同时,虽然社会上有很多的助残基金会,但对于建立用于协助残疾人旅游的专项基金来讲还是空白。因此,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组织或协助民间爱残、助残组织,建立一个以帮助那些有一定出游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出游需求的助残旅游基金会,并根据残疾类型及程度等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标准化的助残资金标准予以扶持,以缓解因可自由支配收入不足而引起的旅游消费能力低等问题。
4.3开辟绿色残疾人旅游通道
残疾人在出游时往往需要借助于一些设施设备的帮助。现在许多地方也已建立了无障碍设施,但仍需要在很多地方进行改善,如:在无障碍设施配置数量,标志等。虽然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残疾人士的出游,但仍存在有很大的困难和问题,如本文所研究的肢残者群体,在出行时就会遇到许多的不便。如:公交上车难,地铁换乘难,电梯按键难等。笔者认为:在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的同时,要不断提高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标准和利用率,因地制宜的进行查漏补缺。而在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性化。如:电梯内的空间较小,但是可以开发安装类似于电话式样的按钮器,放在相对较低的位置,这样肢残者只要像拨电话一样按上面的数字即可解决电梯间无人,电梯按键够不到的问题。
4.4构建残疾人旅游组织
通过分析不难得出,残疾者希望通过旅行社或其他组织机构实现旅游过程。一方面反映了无障碍设施对于他们出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目前市场上针对于这类人群的旅游线路或娱乐活动项目等的产品相对较少,而肢残者对于此类项目又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产生了供不应求的矛盾,甚至没有这样的专项市场的情况,影响了残疾者出游。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参考并借鉴一些试点项目的经验,由政府等部门带头,鼓励社会上的一些爱心机构、有经验的旅行社及志愿者等,组建一个专门为帮助残疾人旅游的半政府性质的机构。对于政策及法律的支持、资金的运转、旅游专业性问题的解决以及帮扶人员调度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关企事业单位在发展残疾人旅游时的顾虑,互相为发展残疾人旅游提供支持和依靠。有利于集中分析残疾人旅游需求发展方向,了解残疾人旅游心理,也更有利于残疾人群对于旅游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有利于推动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发展。
5结论
本文是以残疾人为主体,以北京肢残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群体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对走访调查记录的整理,问卷数据分析,直观地展现出目前多数残疾人对于旅游的认知态度较为积极,在旅游市场中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旅游需求。目前我国残疾人旅游发展正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相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讲还有很多不足。而残疾人旅游又因其群体的特殊性,给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因此,在发展残疾人旅游时,可以借鉴国外发展残疾人旅游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残疾人群的心理及旅游需求特点,设计开发出适合残疾人的旅游发展项目。只有这样,才能让具有一定出游能力的残疾人真正参与到旅游活动当中,带动残疾人旅游市场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18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