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的社会学转向:概念、成果与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21-04-15 13:38
  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长期以来被视为历史与文学的范畴。随着近年来社会学的历史与文化转向,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视野与议题。本文首先对过去被视为"不证自明"的,中西方"知识分子"的概念进行考察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择要梳理近年来有关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继而作为一种跨领域对话的尝试与分析概念的创新,从历史制度、日常实作和文化意义的研究取径出发,提出一种彼此相互关联的,新的整合性理论与分析框架。 

【文章来源】:社会学评论. 2020,8(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的社会学转向:概念、成果与分析框架


当代中国三类群体的概念关系

种群,概念,类型


借由回顾,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在西方意义脉络下“知识分子”“精英”与“专业人”的轮廓。若用一张图(图1)来说明三者之间的差别以及可能产生的类型组合。其中斜线阴影部分,代表了这三种不同概念相互组合所产生的三类不同成员的特征。类型I,是“知识分子”与“专业人”重合的部分,指涉的是那些从事职业具有高度专门和排他性质,且对于日常周遭的政治与社会具有关怀的个体,例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以及政治活动的医生、律师以及工程师等都可以视为兼具这两种不同特征的群体。类型II,“知识分子”与“精英”特征的重合可以被理解为在公共事务和政治批判活动中具有垄断性话语的人,可是却并不一定具有专业人士的身份,这些人在公共舆论中往往也具有卡里斯马(charisma)的特征,他们所累积的社会资本也较容易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资本,选举政治下的政治人物或者公共知识分子皆可被视为这类群体。对于类型III来说,是“精英”与“专业人”的重合,该群体在自身所从事的职业领域拥有高度的声誉和名望。从专业身份来看,也更容易占据专业领域金字塔的顶端,可是对于公共事务与政治的参与未必抱有热情,也不一定具有批判和自我反身性,例如专业领域的顶尖医师、高级工程师等。假如我们将这三类知识人进一步比较,可以归纳出四项区辩的标准(表1)。就类型I与类型II来说,两者都具有自我反身性和批判性,对于公共事物与政治参与抱有热情也是两者共同的特征。可是类型I所附着的专业团体特征虽然是其构成的必要条件,但是累积较高的声誉和名望,并不是构成其特征的要件,因此我们可以将类型I称为“专业—参与型”。类型II较之于前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不但对公共事物和政治参与抱有高度热情,并积累了超越一般群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是却未必具有专业团体成员的资格身份,我们可以将这些人称为“声望—参与型”。而类型III与前两者相比,更加凸显所在职业领域的名望,而不预设他们对于日常公共与政治参与怀抱热情,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声望—专业型”。以上三种类型并非是固着不变的,而是借用韦伯的理想型的概念,在实际过程中,三种类型既可能随着时间不断转换,也可能出现介于两者或三者之间的情形,可是这样的分类至少将有助于我们厘清不同类型知识分子的称谓,以及由此所衍生出不同形态的知识人。

框架图,知识分子,社会学,框架


可是,当我们了解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国家,进而建立集体认同感并付诸于行动恐怕还不够。在知识分子和国家关系中,民族主义是一个无法被忽略的因素,对于近代才形成的民族国家更是如此。就近代中国而言,短短数十年间的民族主义觉醒与狂飙之路,知识分子可谓居功厥伟。可是,民族最极端的表现形式,不在于人们如何透过认识框架来建立自我认同,也不在于经过理性算计来选择国族,而是人们愿意为国族献身,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这里所涉及的是终极价值判断,而价值体系的建立与价值判断则牵涉的是人的情感(汪宏伦、张可,2018:67)。可以说,是情感促使知识分子通过文化意义的建构,合理化与国家的关系,同时也使得知识分子的行为选择,得以超越理性的思考和计算。当我们确立了以制度、实作和文化意义作为研究知识分子的理论立场,进而可以将三个互不隶属却又彼此联系的概念整合为一个彼此相互关联的理论框架(图3),制度理论脱胎于对习性的探讨(Di Maggio and Powell,1991:25),而有关场域的讨论也被带入文化意义的视野(Wang,2016:364),以下笔者将以当代中国为例对理论框架做进一步阐述。1. 知识分子与国家的镶嵌:制度化的规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批判型知识分子与乡村发展[J]. 郝志东,刘栩.  晋阳学刊. 2013(01)
[2]知识分子与政治[J]. 李钧鹏.  社会. 2011(05)
[3]知识分子和农村发展:以山西省平州县为例[J]. 郝志东.  中国乡村研究. 2007(00)
[4]都市空间视野中的知识分子研究[J]. 许纪霖.  天津社会科学. 2004(03)
[5]大学与知识分子[J]. 郑也夫.  社会学研究. 2003(02)
[6]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J]. 苏力.  社会学研究. 2003(02)
[7]谁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逻辑与社会内涵[J]. 单纯.  社会. 1993(12)
[8]知识分子中“内耗”现象的文化心理[J]. 李向平.  社会. 1991(02)
[9]中国知识分子的沉沦[J]. 郑晓江.  社会. 1989(08)
[10]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分层和待遇偏低问题[J]. 朱庆芳.  社会学研究. 1988(06)



本文编号:3139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39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9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