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身份认同的“微”建构
发布时间:2021-05-20 21:38
青年身份认同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建构过程,青年身份认同包含"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内涵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逻辑统一。微空间作为当代青年公共表达、日常交往、文化娱乐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青年的话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空间中多元冲淡主导、动态多于恒常、形式高于内容,使得青年身份认同度明显低于现实社会,出现方向感弱化、无力感滋生、价值感模糊的身份认同危机。聚焦微空间中青年身份认同建构,需要吸纳微话语,强化微叙事;融合微媒介,改善微传播;建构微文化,提升微引领。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青年身份认同的本质厘析
1. 从过程上看,青年身份认同主要包括“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
2. 从内容上看,青年身份认同主要包括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三个层次
二、微空间:青年身份认同的重要场域
1. 微空间是青年“公共表达”的舆论场域
2. 微空间是青年“日常交往”的关系场域
3. 微空间是青年“文化娱乐”的消费场域
三、微空间中的青年身份认同危机
1. 多元冲淡主导,弱化青年方向感
2. 动态多于恒常,滋生青年无力感
3. 形式高于内容,模糊青年价值感
四、青年身份认同建构的“微”路径
1. 遵循“微言大义”原则:吸纳微话语,强化微叙事
2. 遵循“无微不至”原则:融合微媒介,改善微传播
3. 遵循“钻坚研微”原则:建构微文化,提升微引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青年网络公共表达的动因与呈现——基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理解[J]. 方飞. 中国青年研究. 2019(09)
[2]大学生抖音使用状况的调研报告[J]. 徐炜炜,徐睿.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7)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叙事研究[J]. 苏海生,孙秀民. 江汉学术. 2019(01)
[4]符号消费:代购热潮下青年消费行为透视[J]. 朱强,张寒. 中国青年研究. 2019(01)
[5]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的解读研究[J]. 罗艺,李久戈.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2)
[6]涵化理论视阈下自媒体对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影响[J]. 韩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7]微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样态透析[J]. 罗迪. 中国青年研究. 2015(04)
[8]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 张莹瑞,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3)
[9]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 崔新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10]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J]. 赵汀阳. 哲学研究. 2003(07)
本文编号:3198470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青年身份认同的本质厘析
1. 从过程上看,青年身份认同主要包括“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
2. 从内容上看,青年身份认同主要包括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三个层次
二、微空间:青年身份认同的重要场域
1. 微空间是青年“公共表达”的舆论场域
2. 微空间是青年“日常交往”的关系场域
3. 微空间是青年“文化娱乐”的消费场域
三、微空间中的青年身份认同危机
1. 多元冲淡主导,弱化青年方向感
2. 动态多于恒常,滋生青年无力感
3. 形式高于内容,模糊青年价值感
四、青年身份认同建构的“微”路径
1. 遵循“微言大义”原则:吸纳微话语,强化微叙事
2. 遵循“无微不至”原则:融合微媒介,改善微传播
3. 遵循“钻坚研微”原则:建构微文化,提升微引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青年网络公共表达的动因与呈现——基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理解[J]. 方飞. 中国青年研究. 2019(09)
[2]大学生抖音使用状况的调研报告[J]. 徐炜炜,徐睿.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7)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叙事研究[J]. 苏海生,孙秀民. 江汉学术. 2019(01)
[4]符号消费:代购热潮下青年消费行为透视[J]. 朱强,张寒. 中国青年研究. 2019(01)
[5]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的解读研究[J]. 罗艺,李久戈.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2)
[6]涵化理论视阈下自媒体对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影响[J]. 韩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7]微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样态透析[J]. 罗迪. 中国青年研究. 2015(04)
[8]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 张莹瑞,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3)
[9]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 崔新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10]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J]. 赵汀阳. 哲学研究. 2003(07)
本文编号:3198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98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