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亚文化资本视野下的青年“丧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0 05:39
  近年来,“丧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现象流行于青年群体。“丧文化”与主流文化呈现出截然相反的面貌,其颓废、自嘲、负面的含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和个案访谈法对“丧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基于亚文化资本理论,对“丧文化”兴起原因、风格特征、“丧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进行全面考察,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在社会现代化与转型期社会矛盾的背景下,青年面临的问题主要为社会生活中地位获取的压力与自我身份的迷失。“丧文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年面对的问题,但是是青年解决现实压力问题的尝试,互联网为青年的这一尝试提供了可能性条件。“丧文化”的风格表现为形象上消极、颓废、无力,话语上丧气、自嘲,行动上“佛系生活”、晒“丧”。“丧文化”的个性化风格使得其与其他文化内容相区隔,对青年释放压力、建立自我身份的认同、增进社交关系都起到一定作用,并且在商业宣传下,可以完成向经济资本的转化。但过度的“丧文化”也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青年心灵产生消极影响,扼杀青年的积极性,煽动社会不良情绪。社会、媒体和青年都需要作出相应努力,减轻青年压力,培育青年积极的社会心态,合理引导“丧文化”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亚文化资本视野下的青年“丧文化”研究


“丧文化”分析框架

状态图,青年,情境,状态


友等熟人的社交中,通过微信、QQ 等工具在聊天中使用到“丧文化”或在朋友圈中呈现,线下的日常生活中偶尔也会用到“丧文化”,但在网络平台的陌生人情境,比如豆瓣、知乎等几乎没有使用或传播“丧文化”。而线上采访到的青年,多偏向于在网络平台的陌生人情境中使用“丧文化”,相对而言,同学、朋友等熟人情境下使用较少。为了方便说明,用 M代表网络平台陌生人情境,F 代表同学、朋友等熟人情境。图表中,在 M 情境下传播“丧文化”的做了特殊注释,未特殊标注的即为在 F 情境下进行的传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青年“丧文化”的内涵解析和策略引导[J]. 邓宏霞.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3)
[2]网络青年的“颓废”与亚文化的风格转向——基于网络“丧文化”的研究[J]. 朱思良.  东南传播. 2018(02)
[3]丧茶背后“丧文化”火爆的传播心理分析[J]. 曹远.  新闻研究导刊. 2018(01)
[4]无力颓废与抵抗消解——网络“丧文化”现象解读[J]. 施蕾.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5]现象·理论·视角——当代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述评[J]. 陈霖.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3)
[6]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 萧子扬,常进锋,孙健.  青少年学刊. 2017(03)
[7]“丧文化”浪潮中大学生的角色分析[J]. 尤凯港,嵇红亮.  传播力研究. 2017(06)
[8]丧文化传播中新媒体的角色分析[J]. 于风.  新闻研究导刊. 2016(23)
[9]2015年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前沿景观[J]. 马中红.  青年学报. 2016(03)
[10]2012年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论略[J]. 马中红.  青年探索. 2013(06)



本文编号:3275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275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a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