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5 16:19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有20年,2019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9亿。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58亿人,占总人口的25%左右,其中空巢老人将达2亿多。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科技飞速进步、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老年人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更加关注精神方面的需求,空巢老人尤甚。能否让空巢老人安享晚年不仅关系到空巢老人自身的晚年幸福,关系他们子女的工作生活,还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质量以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虽然“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取得一定进展,但具体实施方面仍然有不少问题。社会工作者要依据空巢老年精神需要的特点,不断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策略,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本研究对象是江苏省如皋市L社区的空巢老人,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不同年龄段空巢老人自身精神自养、子女对其精神赡养、社区提供精神助养的社会支持和需求现状,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年龄段空巢老人精神自养、赡养、助养的支持度不同;2.不同年龄段空巢老人对精神自养、赡养、助养的需求度不同,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空巢老人对子女给予的精神支持需求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3.越年轻...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之所以强调多元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是因为社会支持网络在社会
足老年人自尊自信和社会参与等更高层面的需要。②该维度梁艳(2007)表示赞同并指出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只不过是父母希望得到的精神慰藉的表现形式。③赵素梅(2014)指出要培养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意识,让其自身成为精神养老的主体。④江娅(2010)表示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协作配合。⑤对此,刘彦辰(2016)也表示赞同,社会及家庭成员要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共同帮助老人满足精神需求,使其精神状态健康愉悦。⑥本文吸纳各位学者的建议对精神养老的内容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分为精神“三养”,如图2-2所示,即老人自养,老人自身有意识也有能力丰富自身精神娱乐生活;子女赡养,子女通过看望、打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给予父母精神支持;社区助养,以社区为载体的政府、各类社会组织、非盈利机构等帮助老人丰富养老文化生活。图2-2空巢老人“精神三养”①梅鹏超.“村改居”社区失地老人社会工作研究:昆明例证[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23(05):32-36+54.②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24-129.③梁艳.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精神赡养状况探析[D].山东大学,2007.④赵素梅.浅议老年人的积极精神养老[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1):40-41.⑤江娅.个人·家庭·社会:精神养老的三个因素[J].中国社会工作,2010(5):21-22.⑥刘彦辰.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社工介入的个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L社区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需求与支持现状16弱,子女长期在外读书,离家远回家时间短逐渐独立,家庭关系淡化,现代价值观念冲击下,“父母在,不远游”已经不再是子女所必须要做到的,身前尽孝也已经不再是父母一定要求的。二是中观层面的户籍制度限制、住房条件有限、养老机构发展滞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后来者居上,子女们因工作可以落户一线城市,而父母们的却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可户籍却事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大问题;大城市工资高房价更高,小小七十平的房子住上一家三口已经够拥挤了,老人来了住哪里实在是让人困扰;养老机构费用贵,服务发展不足,性价比低,日常活动受限制,而社区发展迅速且逐渐配备无障碍设施,能为老人提供一定的养老服务,文娱活动也逐渐丰富起来,老人们更愿意选择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三是微观上空巢老人生理、心理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变化,养生观念的普及降低了老人们受疾病的影响,身体好退休又有时间不少老年夫妻选择夫妻独居,空巢对于他们来说是更自由平静的生活,而且跟子女去一线城市既远离家乡不适应又会增加子女的生活负担,更不要说代际生活方式习惯思想观念差异了。可以说,这种自愿空巢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选择。本次调查中被动空巢的老人有69人,主动空巢的有34人。图3-1空巢老人被动空巢的原因其余被动空巢的老人中,有58%的老人因子女在外地求学、工作、成家,自己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不方便过去而空巢在家。其次因该市是高考重点城市,几乎每年都出高考状元,市里普遍紧抓教育,要求父母陪读也十分常见,因此有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增能视域下农村失能老人康复服务模式研究[J]. 储伟.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03)
[2]构建“四位一体”农村精神养老新模式的对策研究[J]. 杨振华.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8(02)
[3]聚焦抗逆力:小组工作在空巢老人服务领域中的运用研究[J]. 陈晓东,毛传俊.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8(01)
[4]社会工作嵌入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方法初探[J]. 李杨,张雪. 才智. 2018(06)
[5]精神养老切入,助力社区综合化运营[J]. 胡哲. 住宅与房地产. 2018(04)
[6]增能视阈下失能老人机构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探讨[J]. 陈娜,袁妮.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02)
[7]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空巢老人服务的伦理思考[J]. 黄茜茜,李万发.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11)
[8]增能理论视角下老年人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研究——以成都市金堂县B社区为例[J]. 刘立祥.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7(10)
[9]佛山市农村公私协力社工参与精神养老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J]. 姜敏敏,蔡倩仪,谭磊.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02)
[10]农村精神养老的困境及对策[J]. 申喜连,张云. 中国行政管理. 2017(01)
硕士论文
[1]城市低龄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D]. 钟美娟.江西财经大学 2017
[2]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研究[D]. 成芳.南京大学 2016
[3]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社工介入的个案研究[D]. 刘彦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4]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模式研究[D]. 杨明月.沈阳师范大学 2014
[5]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研究[D]. 孙晓佳.吉林农业大学 2014
[6]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社会工作介入[D]. 闫晓东.华中科技大学 2014
[7]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精神赡养状况探析[D]. 梁艳.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10052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之所以强调多元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是因为社会支持网络在社会
足老年人自尊自信和社会参与等更高层面的需要。②该维度梁艳(2007)表示赞同并指出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只不过是父母希望得到的精神慰藉的表现形式。③赵素梅(2014)指出要培养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意识,让其自身成为精神养老的主体。④江娅(2010)表示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协作配合。⑤对此,刘彦辰(2016)也表示赞同,社会及家庭成员要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共同帮助老人满足精神需求,使其精神状态健康愉悦。⑥本文吸纳各位学者的建议对精神养老的内容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分为精神“三养”,如图2-2所示,即老人自养,老人自身有意识也有能力丰富自身精神娱乐生活;子女赡养,子女通过看望、打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给予父母精神支持;社区助养,以社区为载体的政府、各类社会组织、非盈利机构等帮助老人丰富养老文化生活。图2-2空巢老人“精神三养”①梅鹏超.“村改居”社区失地老人社会工作研究:昆明例证[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23(05):32-36+54.②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24-129.③梁艳.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精神赡养状况探析[D].山东大学,2007.④赵素梅.浅议老年人的积极精神养老[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1):40-41.⑤江娅.个人·家庭·社会:精神养老的三个因素[J].中国社会工作,2010(5):21-22.⑥刘彦辰.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社工介入的个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L社区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需求与支持现状16弱,子女长期在外读书,离家远回家时间短逐渐独立,家庭关系淡化,现代价值观念冲击下,“父母在,不远游”已经不再是子女所必须要做到的,身前尽孝也已经不再是父母一定要求的。二是中观层面的户籍制度限制、住房条件有限、养老机构发展滞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后来者居上,子女们因工作可以落户一线城市,而父母们的却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可户籍却事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大问题;大城市工资高房价更高,小小七十平的房子住上一家三口已经够拥挤了,老人来了住哪里实在是让人困扰;养老机构费用贵,服务发展不足,性价比低,日常活动受限制,而社区发展迅速且逐渐配备无障碍设施,能为老人提供一定的养老服务,文娱活动也逐渐丰富起来,老人们更愿意选择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三是微观上空巢老人生理、心理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变化,养生观念的普及降低了老人们受疾病的影响,身体好退休又有时间不少老年夫妻选择夫妻独居,空巢对于他们来说是更自由平静的生活,而且跟子女去一线城市既远离家乡不适应又会增加子女的生活负担,更不要说代际生活方式习惯思想观念差异了。可以说,这种自愿空巢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选择。本次调查中被动空巢的老人有69人,主动空巢的有34人。图3-1空巢老人被动空巢的原因其余被动空巢的老人中,有58%的老人因子女在外地求学、工作、成家,自己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不方便过去而空巢在家。其次因该市是高考重点城市,几乎每年都出高考状元,市里普遍紧抓教育,要求父母陪读也十分常见,因此有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增能视域下农村失能老人康复服务模式研究[J]. 储伟.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03)
[2]构建“四位一体”农村精神养老新模式的对策研究[J]. 杨振华.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8(02)
[3]聚焦抗逆力:小组工作在空巢老人服务领域中的运用研究[J]. 陈晓东,毛传俊.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8(01)
[4]社会工作嵌入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方法初探[J]. 李杨,张雪. 才智. 2018(06)
[5]精神养老切入,助力社区综合化运营[J]. 胡哲. 住宅与房地产. 2018(04)
[6]增能视阈下失能老人机构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探讨[J]. 陈娜,袁妮.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02)
[7]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空巢老人服务的伦理思考[J]. 黄茜茜,李万发.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11)
[8]增能理论视角下老年人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研究——以成都市金堂县B社区为例[J]. 刘立祥.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7(10)
[9]佛山市农村公私协力社工参与精神养老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J]. 姜敏敏,蔡倩仪,谭磊.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02)
[10]农村精神养老的困境及对策[J]. 申喜连,张云. 中国行政管理. 2017(01)
硕士论文
[1]城市低龄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D]. 钟美娟.江西财经大学 2017
[2]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研究[D]. 成芳.南京大学 2016
[3]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社工介入的个案研究[D]. 刘彦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4]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模式研究[D]. 杨明月.沈阳师范大学 2014
[5]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研究[D]. 孙晓佳.吉林农业大学 2014
[6]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社会工作介入[D]. 闫晓东.华中科技大学 2014
[7]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精神赡养状况探析[D]. 梁艳.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10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41005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