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缺失与人口长期发展
发布时间:2021-09-25 16:46
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人口的生存状况大幅改善,但女性生存状况的获益不及男性,根深蒂固的男孩偏好和女性歧视仍在危害着我国女性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女性生存面临更高的风险,在人口方面主要表现为出生性别比和女性死亡水平偏高。我国出生性别比和女性死亡水平偏高直接导致女性人口的不断缺失,失踪女性及其后代缺失不断累积,给当前和未来带来不可忽视的人口后果。本文运用分要素人口预测法,以出生性别比和女性死亡水平的变动反映女性缺失的变化,通过估算和预测1980-2100年人口的变动情况,分析1980年以来的女性缺失对中国人口长期发展的影响。由于女性缺失给人口带来的影响在不同时期的主要表现不同,本文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一方面,估算1980-2015年失踪女性规模,以测度女性缺失的程度;另一方面,从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各个指标探究女性缺失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女性生存状况不断改善,但相较于中国男性和发达国家女性的生存状况,我国女性在生存状况上表现出相对劣势,主要表现为出生性别比和女性死亡水平异常偏高,导致我国出现女性缺失现象;(2)在1980年以来出生性别比和女性死亡水平偏高的影响下,...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80一100年5年组平均总和生育率
数据来源:1.出生性别比:1980-1995年来自张翼(1997)对多种来源的数据进行的汇总??和梳理?;?1996-2015年来源于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及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公报。2?总和生育率:1980-1988年来源于全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1989年来源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2000年来源于2001年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抽样调查,2001-2005年来??源于李汉东和李流(2012)根据历年实际数据中的总和生育率进行的估计得到?,?2006-2015年??来源于陈卫和段媛媛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得到?。??注:学界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生育率下降趋势形成了共识,但受数据质量的限制,??对中国实际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尚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采用全国生育调查数据作为参考。??
数据来源: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2012年发布的报告《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持续偏高》?。??2.2女性死亡水平的变动趋势??从婴幼儿死亡率的变动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我国??婴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食物获取方面的差别对待对女性婴幼儿死亡率的影响不再??重要,但疾病治疗的歧视性待遇对女性婴幼儿死亡率仍有重要影响气因此女性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近10年来的生育水平与趋势[J]. 陈卫,段媛媛. 人口研究. 2019(01)
[2]中国2010年分省死亡率与预期寿命——基于各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J]. 杨明旭,鲁蓓. 人口研究. 2019(01)
[3]中国男性婚姻挤压模式研究[J]. 果臻,李树茁,Marcus W.Feldman. 中国人口科学. 2016(03)
[4]“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是否改变——兼与刘爽、梁海艳等学者商榷[J]. 风笑天. 探索与争鸣. 2015(03)
[5]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与政策创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概述[J]. 李树茁,果臻,尚子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6]中国婚姻挤压问题研究[J]. 姜全保,李晓敏,Marcus W.Feldman. 中国人口科学. 2013 (05)
[7]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寿命水平和死亡模式的再估计[J]. 王金营. 人口研究. 2013(04)
[8]性别失衡、男性婚姻挤压与婚姻策略[J]. 李树茁. 探索与争鸣. 2013(05)
[9]中国初婚模式变迁——基于婚姻表的分析[J]. 韦艳,董硕,姜全保. 人口与经济. 2013(02)
[10]中国2000年以来生育水平估计[J]. 李汉东,李流. 中国人口科学. 2012(05)
本文编号:3410088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80一100年5年组平均总和生育率
数据来源:1.出生性别比:1980-1995年来自张翼(1997)对多种来源的数据进行的汇总??和梳理?;?1996-2015年来源于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及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公报。2?总和生育率:1980-1988年来源于全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1989年来源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2000年来源于2001年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抽样调查,2001-2005年来??源于李汉东和李流(2012)根据历年实际数据中的总和生育率进行的估计得到?,?2006-2015年??来源于陈卫和段媛媛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得到?。??注:学界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生育率下降趋势形成了共识,但受数据质量的限制,??对中国实际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尚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采用全国生育调查数据作为参考。??
数据来源: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2012年发布的报告《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持续偏高》?。??2.2女性死亡水平的变动趋势??从婴幼儿死亡率的变动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我国??婴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食物获取方面的差别对待对女性婴幼儿死亡率的影响不再??重要,但疾病治疗的歧视性待遇对女性婴幼儿死亡率仍有重要影响气因此女性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近10年来的生育水平与趋势[J]. 陈卫,段媛媛. 人口研究. 2019(01)
[2]中国2010年分省死亡率与预期寿命——基于各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J]. 杨明旭,鲁蓓. 人口研究. 2019(01)
[3]中国男性婚姻挤压模式研究[J]. 果臻,李树茁,Marcus W.Feldman. 中国人口科学. 2016(03)
[4]“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是否改变——兼与刘爽、梁海艳等学者商榷[J]. 风笑天. 探索与争鸣. 2015(03)
[5]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与政策创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概述[J]. 李树茁,果臻,尚子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6]中国婚姻挤压问题研究[J]. 姜全保,李晓敏,Marcus W.Feldman. 中国人口科学. 2013 (05)
[7]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寿命水平和死亡模式的再估计[J]. 王金营. 人口研究. 2013(04)
[8]性别失衡、男性婚姻挤压与婚姻策略[J]. 李树茁. 探索与争鸣. 2013(05)
[9]中国初婚模式变迁——基于婚姻表的分析[J]. 韦艳,董硕,姜全保. 人口与经济. 2013(02)
[10]中国2000年以来生育水平估计[J]. 李汉东,李流. 中国人口科学. 2012(05)
本文编号:3410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41008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