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基于能量视角的成人反社会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9 12:23
  反社会行为本质上是负能量的输入与释放过程。基于近20年经典反社会案例的系统化整理,解析个体负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机制。个体由于身体机能、教育文化、职业收入等产生负能量;家庭由于功能失调、婚恋失败、财产纠纷等会助长负能量;社会资源分配、人际冲突、利益诉求阻塞等也将催生负能量的生产。负能量一部分可能被"消解",无法消解的另一部分,将会积累和存储。负能量积累超过阈值,就会释放,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对内的释放,表现为自卑、疏离、抑郁、自伤、自残、自杀等;对外的释放,表现为杀人、纵火、爆炸、伤人等。应从减少输入途径、发展消解机制、加强输出防护等三方面,做好反社会行为的应急管理与系统治理。 

【文章来源】: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04)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能量理论:从自然到社会
    (一)心理学方面
    (二)公共安全方面
    (三)社会科学领域
三、负能量的输入
    (一)个体自产性输入
        1. 身体病态与残缺的心理冲击
        2. 教育文化的内在挤压
        3. 职业收入与社会地位的剥离
    (二)家庭助产性输入
        1. 原生家庭的“失能”
        2. 恋爱与婚姻的“失调”
        3. 财产纠纷的“失控”
    (三)社会增产性输入
        1. 资源分配不均
        2. 人际矛盾激烈
        3. 利益诉求阻塞
四、能量的释放
    (一)对内释放
    (二)对外释放
五、基于能量视角的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培育友善意识:转型期中国社会戾气治理的伦理思考[J]. 刘洋.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8(03)
[2]个体心理能量结构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探讨[J]. 刘立新.  北京教育(高教). 2018(04)
[3]Haddon模型原理及其发展[J]. 姜若,励晓红,吕军,袁红,张一英,王惠萍,汤伟琴,毛淋淇.  中国公共卫生. 2018(09)
[4]被排斥与自我排斥的身份认同——一项深圳市残疾青年的经验研究[J]. 于淼,陶兆铭.  青年研究. 2017(04)
[5]夫妻教育匹配对婚姻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J]. 牛建林.  妇女研究论丛. 2016(04)
[6]残疾人类型、知名度及品质特征对公众态度的影响[J]. 甘少杏,兰继军,张银环.  中国特殊教育. 2016(07)
[7]传统与嬗变:农村青年夫妻家庭暴力问题研究——以甘肃省M县L村为例[J]. 陈锋,杨振强.  中国青年研究. 2016(04)
[8]警惕个体反社会行为造成大众灾难[J]. 朱力.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6(02)
[9]社会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及其应对[J]. 徐晓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10]儿童期亲子分离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攻击性影响[J]. 李艳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4)



本文编号:3464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464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b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