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对性骚扰事件的破寒蝉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0 08:31
近年来,利用社交媒体这一平台为性骚扰事件发声的现象屡见不鲜。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发现,社交媒体通过塑造集体认同、激励自我披露等方式,对性骚扰事件的破寒蝉效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用仍受限,破寒蝉效应的突破期待宏观层面上的改变。
【文章来源】:新媒体研究. 2020,6(11)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背景及设计
2 调查结果
2.1 性骚扰事件受害者发声意愿:寒蝉效应仍较严重
2.2 他者视角下的社交媒体平台性骚扰事件发声:关注度高、支持意愿强、有较多破寒蝉效应潜在力量
2.3 社交媒体平台发声选择:微博分享意愿最高、更倾向公共平台上匿名分享
3 研究结论
3.1 社交媒体平台对破寒蝉效应的积极影响
3.1.1 即时化动员塑造集体认同
3.1.2 社交支持激励自我披露
3.2 社交媒体平台的有限性与不稳定性
3.2.1 娱乐化与表演性并存
3.2.2 数字运动的不稳定性
3.3 用户个体特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术性骚扰中的寒蝉效应[J]. 周小李. 教育伦理研究. 2018(00)
硕士论文
[1]见微知人:活跃用户的人格特征及其微博呈现[D]. 李松.厦门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466410
【文章来源】:新媒体研究. 2020,6(11)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背景及设计
2 调查结果
2.1 性骚扰事件受害者发声意愿:寒蝉效应仍较严重
2.2 他者视角下的社交媒体平台性骚扰事件发声:关注度高、支持意愿强、有较多破寒蝉效应潜在力量
2.3 社交媒体平台发声选择:微博分享意愿最高、更倾向公共平台上匿名分享
3 研究结论
3.1 社交媒体平台对破寒蝉效应的积极影响
3.1.1 即时化动员塑造集体认同
3.1.2 社交支持激励自我披露
3.2 社交媒体平台的有限性与不稳定性
3.2.1 娱乐化与表演性并存
3.2.2 数字运动的不稳定性
3.3 用户个体特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术性骚扰中的寒蝉效应[J]. 周小李. 教育伦理研究. 2018(00)
硕士论文
[1]见微知人:活跃用户的人格特征及其微博呈现[D]. 李松.厦门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466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466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