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创伤与成长:寄养青少年自我认同过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16:30

  本文关键词:创伤与成长:寄养青少年自我认同过程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我认同在青少年自我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影响着个体一生的发展。目前,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寄养青少年,正处在埃里克森所说的“心理延缓期”。与此同时,其特殊的生长环境、不断变更的寄养家庭,以及寄养中断等带来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的转变。使得处在其中的他们感到困惑、不安,甚至是某种恐惧,由此产生了自我认同问题。 因此,本研究选择H市儿童福利院作为个案,将12-18岁的寄养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自我认同过程。以往的研究者总是将自我认同过程看做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而本研究试图从寄养青少年主体叙事角度出发,把寄养青少年看做是自我认同过程中的建构者,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将整个自我认同过程看作是主体反思性建构的过程。在此视角下把他们的自我认同过程归纳为:自我认同的模糊、自我认同的觉醒、自我认同的危机、自我认同的主体建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伴随着主体反思性体验,即懵懂与好奇、焦虑与不安、创伤与阵痛和反思与成长。依据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认为寄养青少年自我认同过程其实是以身份怀疑作为自我认识的开始,以成长中的创伤性事件作为反思性建构的基础,为了维系本体安全感形成了防御性和进取性认同。在此过程中,寄养青少年自我认同更多的受到了客观环境的影响,反思性选择和自恋、互动情境的塑造以及在创伤反思中形成的内在抗逆力,成为推动以及维持自我认同发展的机制。以此作为启示,从寄养家庭、学校教育、机构支持和社工介入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寄养青少年自我认同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寄养青少年 自我认同过程 创伤 成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6;C913.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导论10-25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10-11
  • 1.1.1 选题缘起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文献综述11-19
  • 1.2.1 有关自我认同的相关研究11-13
  • 1.2.2 寄养青少年自我认同过程的相关研究13-16
  • 1.2.3 寄养青少年创伤经历与自我认同过程研究16-18
  • 1.2.4 社会工作对于家庭寄养儿童的自我认同的介入研究18
  • 1.2.5 文献述评18-19
  • 1.3 概念界定19-21
  • 1.3.1 自我认同概念界定19-20
  • 1.3.2 创伤概念界定20
  • 1.3.3 寄养青少年概念界定20-21
  • 1.4 理论视角21-23
  • 1.5 研究方法和对象选取23-25
  • 1.5.1 质性研究方法23
  • 1.5.2 研究对象选取和情况介绍23-25
  • 第2章 自我认同的模糊—懵懂与好奇25-33
  • 2.1 懵懂的意识——出生即与父母分离25-28
  • 2.1.1 “你的爸妈不要你了”26-27
  • 2.1.2 “你的爸爸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27-28
  • 2.2 身份的印记——儿童期知觉被寄养身份28-31
  • 2.2.1 “爸爸妈妈来接我们了”29
  • 2.2.2 “我是别人家的孩子”29-31
  • 2.3 “遗忘”的身份——绝口不提31-32
  • 2.3.1 “从来不去想”31
  • 2.3.2 “从来不想提”31-32
  • 2.4 小结32-33
  • 第3章 自我认同的觉醒——焦虑与不安33-41
  • 3.1 自我身份的怀疑——身份的焦虑33-37
  • 3.1.1 “他们在说谁啊”34-35
  • 3.1.2 “我和别人不一样”35-37
  • 3.2 身世的表露——不安与怨恨37-40
  • 3.2.1 “你是孤儿”37-39
  • 3.2.2 “我为什么被抛弃”39-40
  • 3.3 小结40-41
  • 第4章 自我认同的危机——创伤与阵痛41-56
  • 4.1 无法跨越的“边界”——身份阵痛42-49
  • 4.1.1 “和寄养父母之间隔着一堵墙”42-46
  • 4.1.2 “和同学之间划了一个圈子”46-48
  • 4.1.3 “和老师之间不信任”48-49
  • 4.2 希望之乡的绝望——反抗失败49-55
  • 4.2.1 “我不是你们想的那样”49-51
  • 4.2.2 “我要做我自己”51-53
  • 4.2.3 “还是不要我了”53-55
  • 4.3 小结55-56
  • 第5章 自我认同的主体建构——反思与成长56-70
  • 5.1 创伤中的反思——防御性认同57-63
  • 5.1.1 “再去重新回忆过去的往事”57-59
  • 5.1.2 “选择性忘掉一些不好的事情”59-61
  • 5.1.3 “寻求院内朋友支持的力量”61-63
  • 5.2 反思后的成长——进取性认同63-69
  • 5.2.1 “我要成为不断完善的我”63-66
  • 5.2.2 “我的未来我做主”66-68
  • 5.2.3 “我要有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68-69
  • 5.3 小结69-70
  • 第6章 章关于自我认同过程的讨论:基于自我认同理论的分析70-83
  • 6.1 关于寄养青少年自我认同过程的总结分析70-75
  • 6.1.1 早年本体安全感的缺失71-72
  • 6.1.2 身份觉知后的丧失感72-73
  • 6.1.3 角色混乱的焦虑感73-74
  • 6.1.4 反思中的建构与整合74-75
  • 6.2 寄养青少年自我认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75-80
  • 6.2.1 自我身份确认的不一致性76-77
  • 6.2.2 内在生活经验的断裂性77-78
  • 6.2.3 自我认同感的不稳定性78-79
  • 6.2.4 自我认同过程中的反思性自恋问题79-80
  • 6.3 寄养青少年自我认同过程的形成机制80-83
  • 6.3.1 个体反思性选择与自恋81
  • 6.3.2 主体受社会互动的形塑81
  • 6.3.3 主体反思建构中的抗逆力81-83
  • 第7章 结论、建议与方法论讨论83-87
  • 7.1 结论83
  • 7.2 建议83-85
  • 7.2.1 稳定寄养家庭互动和情感依附关系84
  • 7.2.2 倡导平等和增能的学校教育84
  • 7.2.3 完善家庭寄养评估工作84-85
  • 7.2.4 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介入工作85
  • 7.3 研究创新与局限85-86
  • 7.3.1 研究创新85
  • 7.3.2 研究局限85-86
  • 7.4 未来研究方向86-87
  • 参考文献87-92
  • 致谢92-93
  • 附录93-95
  • 附件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涛;赵娟;;伊萨克·迪内森作品中的创伤体验与叙事治疗[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02期

2 刘东月;王冠;;儿童青少年创伤后成长[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23期

3 李慧敏;“本体安全”——解读安东尼·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朱孔芳;;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探析——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李慧敏;张洁;;选择与自恋: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的机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贾国华;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评述[J];江汉论坛;2003年05期

7 姚上海;罗高峰;;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自我认同研究[J];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8 曾凡林;;孤残儿童发展的特殊需要·教育对策[J];社会福利;2009年01期

9 赵冬梅;;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王礼申;黄玲;;女同性恋自我身份认同的质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创伤与成长:寄养青少年自我认同过程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88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f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