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营造的社会工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5 19:05

  本文关键词: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营造的社会工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影响民生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邻里关系从古至今都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近现代以来,中国所经历的重大历史变革深刻的塑造了每个时期鲜明的社会特色,邻里关系也经历的了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略显滞后。城镇化进程推进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人们传统的单位制工作、生活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原先“单位大院式”、“集体宿舍式”的居住模式已经逐渐被“商业式”的住宅小区所替代。由人情淡漠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远亲不如近邻”的似乎已经成为难以重现的情景。如果社区只有个体理念而缺少集体意识,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故而缘起于日本与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活动超越了传统单纯居住空间与环境改良的范畴,是把生活于特定空间内的居民汇集成具有归属感和向心力人群的一种发展理念。社区作为社会最基础的单位,营造有可持续的发展活力、可良好的沟通以及高度使命感的繁荣社区尤为关键。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服务提供者,及时介入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营造良好邻里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对于目标社区邻里关系的情况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了解居民邻里关系现状,归纳总结目前城市居民的居住形式,做好目标社区情况的调研与考察,深入的了解、探访目标社区的综合情况以及所遇到的问题,最终分析得出影响其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后续研究工作。从中国当前实践来看,往往无法使社区的住户产生群体的认同感和社区的归属感,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在居民问题的介入过程中的关键是要打破交流壁垒,因地制宜,借助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模式来转变居民心理,改变社区关系现状。进而通过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个完整的小组活动方案和社区行动方案,开展活动,拉近组员家庭间的距离,确立组员家庭之间的友谊,为后期社区活动的开展打好人员基础,吸引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让邻里之间的关系从陌生到熟知,从人情淡漠到互相帮助。只有通过对社区营造这一先进理念的归纳与阐述,才能更好的把这一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去,才能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而促使问题的解决。对于城市社区邻居关系的营造,其目的是消除现代化社区中邻里间的陌生感,积极探求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与措施,疏通居民沟通渠道,构建良好生活氛围,打破人与人间交往的隔阂,从而使社区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社区内居民的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建立起牢靠的群体归属,注重对社区的文化发扬与传承,最终达至社区的活性永续升级与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 社区营造 邻里关系 社会工作介入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目的、意义10-12
  • 1.2.1 研究目的10-11
  • 1.2.2 研究意义11-12
  • 1.3 社区营造概述12-14
  • 1.3.1 社区营造的起源12
  • 1.3.2 社区营造的发展12-14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14-17
  • 1.4.1 国内研究综述14-15
  • 1.4.2 国外研究综述15-16
  • 1.4.3 简单述评16-17
  • 1.5 研究依据17-18
  • 1.5.1 理论依据17
  • 1.5.2 现实依据17-18
  • 1.6 研究方法18-19
  • 1.7 研究的创新点19-20
  • 第二章 目标社区邻里关系的基本情况20-27
  • 2.1 目标社区邻里关系情况20-23
  • 2.1.1 目标社区调研对象简介20-21
  • 2.1.2 目标社区内外组织情况21
  • 2.1.3 目标社区邻里关系现状21-22
  • 2.1.4 目标社区邻里关系存在的问题22-23
  • 2.2 影响目标社区邻里关系的因素23-26
  • 2.2.1 居民的多样性23-24
  • 2.2.2 居民心理的变化24-25
  • 2.2.3 社区组织的工作25
  • 2.2.4 其他因素25-26
  • 2.3 目标社区邻里关系营造的目标与任务26-27
  • 第三章 邻里关系营造的小组工作实施27-36
  • 3.1 小组基本情况27-29
  • 3.1.1 小组背景资料27-28
  • 3.1.2 小组理论构架28-29
  • 3.2 小组工作实施29-34
  • 3.2.1 小组工作过程29-33
  • 3.2.2 小组发展情况33-34
  • 3.3 小组工作的评估与总结34-36
  • 3.3.1 小组工作评估34-35
  • 3.3.2 工作者表现与总结35-36
  • 第四章 邻里关系营造的社区工作36-43
  • 4.1 社区活动基本情况36
  • 4.1.1 社区活动背景36
  • 4.1.2 社区活动目的36
  • 4.2 社区活动实施36-41
  • 4.2.1 社区工作介入36-37
  • 4.2.2 社区活动内容37-38
  • 4.2.3 社区活动过程38-41
  • 4.3 社区工作评估与总结41-43
  • 4.3.1 社区活动评估41-42
  • 4.3.2 工作人员表现与总结42-43
  •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43-47
  • 5.1 邻里关系营造的反思43-44
  • 5.1.1 加强邻里关系营造的理论研究43
  • 5.1.2 广泛开展邻里关系营造实践43-44
  • 5.2 营造良好邻里关系的建议44-47
  • 5.2.1 强化社区居民的邻里交往44-45
  • 5.2.2 社区组织营造沟通环境45
  • 5.2.3 培养社区领袖,,开展公益活动45-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作者简介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联全;;谈邻里关系[J];农家之友;1995年Z1期

2 ;改善邻里关系的技巧[J];技术监督纵横;1997年07期

3 李保军;南京市的邻里关系[J];社会;1998年11期

4 曾春光;;我很享受现在的邻里关系[J];社区;2010年10期

5 ;新邻里关系[J];楼市;2004年11期

6 傅用功;邻里关系:一个没有休止符的话题[J];社区;2002年02期

7 宋长春;;邻里关系与社区活动:不可或缺的教育环境[J];家教指南;2002年10期

8 ;家庭育儿[J];农家之友;2000年02期

9 张智;邻里关系与身心健康[J];中国健康教育;2001年05期

10 张路;新邻里关系[J];互联网周刊;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芳芳;;基于邻里关系的大型居住“社区”规划研究——以北京回龙观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2 薛滨夏;刘崇;;当代城市更新中的居住区空间规划与邻里关系重构[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刘欢欢;;当代西部中小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112地质队小区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伊洪杰;呼唤和谐的邻里关系[N];中国社会报;2007年

2 记者 刘毅 胡雁冰 实习生 齐广君;邻里关系咋相处才能和谐[N];石家庄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卢红 肖杨;和谐社会呼唤新型邻里关系[N];陕西日报;2006年

4 记者 袁粮钢 通讯员 黄晓京;邻里关系融洽彼此亲如一家[N];深圳特区报;2007年

5 李新忠 市委党校;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N];蚌埠日报;2008年

6 记者 唐凤来;创建文明楼道 密切邻里关系[N];牡丹江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吴伟锋;建立新型邻里关系[N];湄洲日报;2009年

8 焦实;构建融洽的邻里关系[N];安庆日报;2011年

9 何勇海;“邻里守望”不能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黄胜海;借助网络社区建立新型邻里关系[N];惠州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文俊;乡村邻里关系现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 巫磊;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邻里互助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3 刘远;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营造的社会工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芬;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的现状与影响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龙卿富;论当今我国城市和谐邻里建构的基本策略[D];中南大学;2008年

6 张震;关于砀山县城镇商品房社区邻里关系的调查报告[D];安徽大学;2014年

7 阮永;城郊村失地农民邻里关系变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8 徐洁;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邻里关系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9 李晓庆;转型期邻里关系的重组与社区效能的提高[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贾静;体育对单位社区和新型综合式社区邻里关系影响的对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营造的社会工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4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94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b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