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贫困家庭抗逆力测量指标的修订与检验

发布时间:2017-05-25 22:02

  本文关键词:城市贫困家庭抗逆力测量指标的修订与检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城市贫困家庭在生产、生活各方面呈现出了更加复杂多样的形态和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开始打破原有的问题视角,越来越多地以能力视角和积极救助视角关注贫困家庭的优势和力量。本文尝试以家庭抗逆力的概念来挖掘和测量贫困家庭在危机和脆弱环境下适应和应对压力的过程,使用文献法、访谈法,基于“家庭能力指标(FSI)”的修订,形成了可用于本土实践的家庭抗逆力测量工具,通过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贫困家庭中的试测量,最终形成了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21条目、六维度的量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对贫困家庭和家庭抗逆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对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理论视角以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包含脆弱性和抗逆力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分析了城市贫困家庭的特征和在逆境中的生存现状。第三部分在上述我国城市贫困家庭现状的基础上,对“家庭能力量表(FSI)”进行了解释、修订和增加,形成了能够运用于本土实践的“家庭抗逆力量表”。第四部分是在浦东新区贫困家庭范围内对量表进行的试测量,证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内容效度;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进行删减形成了6维度,21道题目的量表。第五部分是对前文的回顾总结,以及对抗逆力量表的实践应用的思考。
【关键词】:贫困家庭 家庭抗逆力 测量指标 社会工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6;C91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导论10-24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和缘起10-11
  • 1.1.2 研究问题11
  • 1.1.3 研究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20
  • 1.2.1 贫困问题的研究综述12-13
  • 1.2.2 家庭抗逆力的研究综述13-19
  • 1.2.3 述评与总结19-20
  • 1.3 理论视角20-22
  • 1.3.1 积极救助理论20-21
  • 1.3.2 可行能力理论21-22
  • 1.4 概念界定22-23
  • 1.4.1 贫困22
  • 1.4.2 城市贫困家庭22
  • 1.4.3 家庭抗逆力22-23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23-24
  • 1.5.1 研究思路23
  • 1.5.2 研究方法23-24
  • 第2章 城市贫困家庭的脆弱性与抗逆力24-35
  • 2.1 低保——生存的制度保障24-25
  • 2.1.1 保障范围24
  • 2.1.2 保障标准24-25
  • 2.2 脆弱——大时代的孤舟25-29
  • 2.2.1 家庭生存的脆弱性25-27
  • 2.2.2 家庭发展的脆弱性27-28
  • 2.2.3 代际传递的脆弱性28-29
  • 2.3 力量——逆流中的前行29-34
  • 2.3.1 乐观30-31
  • 2.3.2 希望31
  • 2.3.3 直面31-32
  • 2.3.4 支持32-33
  • 2.3.5 沟通33-34
  • 2.4 小结34-35
  • 第3章 贫困家庭抗逆力测量指标的修订35-42
  • 3.1 家庭抗逆力测量指标的修订原则和方法35
  • 3.2 家庭抗逆力测量指标的修订依据35-36
  • 3.3 家庭抗逆力指标体系的修订过程及内涵36-42
  • 3.3.1 经济能力38
  • 3.3.2 沟通状况38-39
  • 3.3.3 问题解决39
  • 3.3.4 家庭凝聚力39-40
  • 3.3.5 社会支持40
  • 3.3.6 家庭信念40-42
  • 第4章 家庭抗逆力量表的试测分析42-50
  • 4.1 资料收集42-43
  • 4.2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43-48
  • 4.2.1 条目分析43-45
  • 4.2.2 信度检验45
  • 4.2.3 效度检验45-47
  • 4.2.4 测量结果的初步分析47-48
  • 4.3 小结48-50
  • 第5章 总结和反思50-53
  • 5.1 研究回顾与总结50
  • 5.2 家庭抗逆力测量指标应用的思考50-51
  • 5.3 研究贡献与不足51-53
  • 5.3.1 研究贡献51-52
  • 5.3.2 研究不足52-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8
  • 附录一58-59
  • 附录二59-61
  • 附录三61-62
  • 卷内备考表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孔芳;刘小霞;;上海市回沪知青子女抗逆力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1期

2 田国秀;邱文静;张妮;;当代西方五种抗逆力模型比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熊远来;朱泮霏;张莉萍;;当前青少年抗逆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J];社会工作;2012年05期

4 彭华民;刘玉兰;;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朱虹;;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及其培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9期

6 郝帅;江南;时勘;;公务员抗逆力的干预策略实证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年09期

7 韩丽丽;;青少年抗逆力与学校服务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对北京市1175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05期

8 沈春华;;内高班学生抗逆力培养的特点、途径和方法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02期

9 高天;;抗逆力的个案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年06期

10 陈蓓丽;;上海外来女工抗逆力研究[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将涛;;早期儿童抗逆力研究综述[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东波;颜宪源;;社会工作视阈下弱势群体抗逆力激发路径的思考——基于黑龙江省弱势群体现状的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张秀兰;社会抗逆力:风险管理理论的新思考[N];光明日报;2009年

2 韩自强 辛瑞萍 美国特拉华大学灾害研究中心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脆弱性向抗逆力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蓓丽;结构、文化和能动性:上海外来女工抗逆力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2 朱眉华;困境与调适:乡城流动家庭的抗逆力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征;组织面对灾难的抗逆力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高杰;流动青少年抗逆力状态和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3 李萌;小组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儿童抗逆力培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董颖晗;提升乳腺癌患者抗逆力的小组工作介入[D];河北大学;2015年

5 赵树理;流动儿童抗逆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6 王晶;唇腭裂儿童抗逆力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7 李净净;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抗逆力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8 王芳;沉迷与解脱[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9 杜曦;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曾留守大学生的抗逆力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10 杨业;提升单亲家庭儿童抗逆力的实务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城市贫困家庭抗逆力测量指标的修订与检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5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95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c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