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新疆综合发展监测指数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8-30 01:17

  本文关键词:新疆综合发展监测指数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新疆区域发展 综合指数监测体系 层次分析 主成分聚类分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便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统计年鉴数据往往已经难以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于年鉴数据所建立起来的模型与分析也往往已经时过境迁。目前新疆各地区在区域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尤为突出,如: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贫困面广量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突出等等。虽然上述问题都有其各自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具体环境,但这与地区发展综合指数监测体系的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学也是不无关系的。为此,有必要基于新疆“十二五”时期区域发展目标而科学构建一套新疆区域发展综合指数体系,以此来引导和服务地区社会经济的全方位发展,这是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全疆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新疆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确保边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新疆“十二五”时期主要预期目标是:“一要坚持科学跨越。二要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要坚持民生优先。四要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五要坚持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首先,基于对国内外区域发展综合指数监测体系的频数统计分析与上述预期目标的理论分析,本文初步确立了新疆综合发展监测指数体系,并运用专家咨询法对此指数体系进行优化筛选,从而构建了一套涵盖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科技5个领域共32项指标的新疆区域发展综合指数体系。其次,基于上述所设计的新疆综合发展监测指数体系,本文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聚类法对新疆与地州发展进行监测评价。再次,基于上述监测结果,本文通过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来剖析新疆综合发展指数与各维度指数的决定性因素,进而针对性提出促进新疆综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此来引导和服务新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全方位发展,这不仅是新疆区域发展实践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通过对新疆区域发展的研究发现:(1)新疆综合发展指数、经济发展指数、民生改善指数、社会发展指数,在2003-2011期间均稳步提升,而生态环境指数与科技创新指数在此期间却时而上升、时而下降,呈现出与综合发展不相协调的态势;(2)经济发展子系统中,结构优化指数与发展质量指数的发展态势与经济发展指数不一致;(3)民生改善子系统中,就业指数与民生改善指数不相协调;(4)社会发展子系统中,文化教育指数的发展态势与民生改善指数不一致;(5)生态建设子系统中,资源消耗指数、二氧化硫排放指数与生态建设指数不相协调;(6)科技创新子系统中,人力投入指数与财力投入指数的发展态势均与科技创新指数不一致;(7)不论是从综合发展系统来看,还是单就经济发展子系统与民生改善子系统而言,各地州发展水平排名前三的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哈密地区,而排名倒数三位是南疆三地州中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与和田地区;(8)新疆12地州可划分为3个综合发展区域:一是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包括东疆的哈密、北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三个地区;二是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囊括南疆发展短板中的喀什地区与和田地区,三是综合发展水平一般区域,由其它地州构成。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性提出:(1)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以优化科技财力与人力机制为导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3)加快南疆巴州、北疆昌吉和东疆哈密的发展,旨在增强对全疆的辐射带动作用;(4)加大对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旨在提升南疆三地州的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新疆区域发展 综合指数监测体系 层次分析 主成分聚类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3;C8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二、 文献综述12-14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14-16
  • 四、 本文特色与不足16-18
  • 第二章 综合发展的机理分析18-22
  • 一、 孕育阶段:单纯化经济发展理论18
  • 二、 反思阶段:社会发展理论18-19
  • 三、 变革阶段:“以人为中心”发展理论19
  • 四、 成熟阶段: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19-20
  • 五、 范式阶段:科学发展观理论20-21
  • 六、 新疆综合发展的概念界定21-22
  • 第三章 新疆综合发展监测指数体系的构建22-38
  • 第一节 新疆综合发展监测体系构建的机理22-24
  • 一、 新疆综合发展监测体系构建的原则22
  • 二、 新疆综合发展监测体系构建方法的选择22-24
  • 第二节 新疆综合发展监测体系构造24-31
  • 一、 指标筛选的原则24-25
  • 二、 各维度指标选取的方法25-27
  • 三、 初选指标及来源27-29
  • 四、 各维度指标体系的建立29-31
  • 第三节 新疆综合发展监测指数合成31-38
  • 一、 新疆综合发展监测指数的合成过程31-36
  • 二、 新疆综合发展监测指数的合成结果36
  • 三、 新疆地州综合发展监测指数的合成过程36-37
  • 四、 新疆地州综合发展监测指数的合成结果37-38
  • 第四章 新疆综合发展指数及各维度指数的监测评价38-53
  • 第一节 新疆综合发展指数及各维度指数的监测评价38-43
  • 一、 新疆综合发展指数及各维度指数的监测评价38-41
  • 二、 新疆综合指数与各维度指数的关联度分析41-43
  • 第二节 新疆各维度结构指数的监测评价43-50
  • 一、 新疆经济发展指数及其内部各维度指数的监测评价43-44
  • 二、 新疆民生改善指数及其内部各维度指数的监测评价44-46
  • 三、 新疆社会发展指数及其内部各维度指数的监测评价46-47
  • 四、 新疆生态建设指数及其内部各维度指数的监测评价47-49
  • 五、 新疆科技创新指数及其内部各维度指数的监测评价49-50
  • 第三节 新疆地州发展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的监测评价50-53
  • 一、 主成分分析结果50-51
  • 二、 聚类分析结果51-53
  • 第五章 新疆综合发展各维度的分解分析53-66
  • 第一节 新疆经济发展维度的分解分析53-55
  • 一、 人均 GDP 态势图53
  • 二、 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进出口率与零售消费率态势图53-54
  • 三、 劳动生产率、财政收支比与城镇化率态势图54-55
  • 四、 人均 GDP 与其它指标的相关分析55
  • 第二节 新疆民生改善维度的分解分析55-58
  • 一、 城镇、农村居民可比价人均收入及差距态势图55-56
  • 二、 居民存款与住宅、居民用水用电态势图56-57
  • 三、 城、乡居民收入与其它指标的相关分析57-58
  • 第三节 新疆社会发展维度的分解分析58-61
  • 一、 人均铺装道路面积态势图58
  • 二、 教育支出占比与医院床位数态势图58-59
  • 三、 社会养老、医疗与失业保险参保人数态势图59-60
  • 四、 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与社保指标的相关分析60-61
  • 第四节 新疆生态建设维度的分解分析61-64
  • 一、 单位 GDP 水耗、建设用地态势图61
  • 二、 人均工业与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态势图61-62
  • 三、 环境治理、绿化态势图62-63
  • 四、 环境投资占比与其它指标的相关分析63-64
  • 第五节 新疆科技创新维度的分解分析64-66
  • 一、 科学技术财力投入态势图64
  • 二、 科学技术人才投入态势图64-65
  • 三、 科学技术财力投入与人力投入的相关分析65-66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66-71
  • 第一节 新疆区域发展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66-68
  • 一、 新疆区域发展研究结论66-68
  • 二、 新疆区域发展政策建议68
  • 第二节 新疆地州发展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68-69
  • 一、 新疆地州发展的研究结论68-69
  • 二、 新疆地州发展的政策建议69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69-71
  • 一、 研究不足69-70
  • 二、 研究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5
  • 附录75-76
  • 致谢76-77
  • 作者简历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强;;民生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赋权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3年03期

2 李林杰;齐娟;王杨;李思;张静;王穆楠;;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年17期

3 王婉晶;赵荣钦;揣小伟;高珊;;绿色南京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2期

4 郑媛辉;;基于经济系统的广东省协调发展指数分析[J];商业时代;2011年23期

5 ;《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发布——31省区市2004年后地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28期

6 王威海;陆康强;;社会学视角的民生指标体系研究[J];人文杂志;2011年03期

7 李晓西;潘建成;;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的编制——《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内容简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02期

8 彭非;智冬晓;;2007:中国发展指数的动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年11期

9 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新见解[J];学术交流;2009年03期

10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课题组;李强;李纲;康君;吕庆U

本文编号:756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56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8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