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的乡愁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镇化建设中的乡愁问题研究
【摘要】:乡愁不是一个令人陌生的词汇,自古至今一般散落于诗词歌赋中,诗意化气息浓重,往往表现为对故土家园的温情与眷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乡愁概念的提及,凸现了乡愁的现实意义与针对性。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下,社会群体在心理上的焦躁、不安与疼痛情绪日渐显形与深化。乡愁作为一种情感与生存憧憬的救赎力量,凸显了民众在社会转型节点的精神阵痛、群体焦虑和对精神家园的呼唤。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对与乡愁息息相关的农村、现代化、土地、城镇化等问题的资料进行搜集与研究后,对乡愁的含义、载体与现实意义等问题从多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并从来源、表现等方面详细论述乡愁困境、探寻解决乡愁困境的出路与对策。从实践操作、发展观与时代人文精神等层面探讨城镇化能否留住乡愁。研究表明,乡愁不是消极的情感诉求,不会阻碍城镇化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凸现我们民族特色的新动力。未来城镇化要更加关注文化软实力与精神家园的建设,让“乡愁”融入现代化“中国梦”的建设中,应梳理好乡土文化的记忆与传承,固守住本土与本源的精神宝地。让乡愁得以安放,让美丽乡村的共同体在发展的潮流中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关键词】:城镇化 乡愁 困境 出路
【学位授予单位】:中原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5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2 研究意义9-10
- 1.3 研究现状10-13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0-12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2-13
- 1.4 论文的基本内容13
- 1.5 研究方法13-14
- 1.5.1 文献资料法13
- 1.5.2 比较研究法:13-14
- 1.6 研究的创新点14-15
- 2 乡愁的涵义15-25
- 2.1 乡愁的涵义15-16
- 2.1.1 对故土的眷恋情感15-16
- 2.1.2 对归乡的迫切渴望16
- 2.2 乡愁的时代性新特征16-20
- 2.2.1 社会转型节点的精神阵痛16-17
- 2.2.2 时代变迁下的群体焦灼17-20
- 2.2.3 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再反思20
- 2.3 乡愁的载体20-25
- 2.3.1 乡愁的主体20-21
- 2.3.2 乡愁的物质载体21-23
- 2.3.3 乡愁的精神载体23-25
- 3 城镇化建设融入乡愁的现实意义25-31
- 3.1 乡愁是文化寻根的体现25-27
- 3.1.1 乡愁是文化记忆的载体25
- 3.1.2 乡愁是共同伦理的回归25-26
- 3.1.3 乡愁是对农耕文明合理内涵的挖掘26-27
- 3.2 乡愁是对现代化的反思27-31
- 3.2.1 现代化文化模式的“西式化”反思28-29
- 3.2.2 现代化技术背后的文化焦虑29-31
- 4 城镇化背后的乡愁困境及成因31-34
- 4.1 城镇化建设偏轨化催化乡愁的产生31
- 4.1.1 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兴起31
- 4.1.2 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误读31
- 4.2 村庄内部结构的变化深化了乡愁情感31-32
- 4.2.1 传统村落的破坏31-32
- 4.2.2 家族结构的变化32
- 4.2.3 乡邻关系的松散32
- 4.3 传统文化影响的弱化加深了了乡愁困境32-34
- 4.3.1 文化内涵物质载体的破坏33
- 4.3.2 文化内涵精神载体的消弱33
- 4.3.3 传统土地情感的弱化33-34
- 5 城镇化建设融入乡愁的路径选择34-38
- 5.1 城镇化建设应把握正确的文化导向34-35
- 5.1.1 厘清城市与乡村的正确关系34-35
- 5.1.2 城镇化建设要贯彻好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35
- 5.2 创建延续乡土传统的机制35-36
- 5.2.1 创建农民归乡模式35-36
- 5.2.2 创建新的乡镇经济模式36
- 5.3 保护好乡土的文化载体36-38
- 5.3.1 保护好物质文化载体36-37
- 5.3.2 保护好精神文化载体37-38
- 6 结语38-40
- 参考文献40-42
- 附录42-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家芳;杜晓龙;;语文教育: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邵和平;;论炎黄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系[J];学习与实践;2008年03期
3 郭继承;;当代精神家园的重建[J];中国职工教育;2008年07期
4 郝亚明;;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5 严春友;;“精神家园”综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宫丽;;“精神家园”国内研究现状述评[J];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03期
7 向玉乔;;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8 赵惜群;蒋娟;;网络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J];东疆学刊;2011年02期
9 张妍;;构建“意义”层面精神家园的价值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10 韩美群;邱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现状及应对[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镇海;;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喜国;;透析精神家园应把握的四个维度[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3 殷洪涛;;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张晓华;;传统节日与精神家园建设[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刘德林;;教育的回归与精神家园的重建[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6 张纯良;;追寻祖先的“灵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A];2010中国(诸城)大舜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若斌;;中华传统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根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8 王喜国;李莉;;论精神家园建设的传统文化依托[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9 唐云飞;;用快乐构建师生互动共生的精神家园[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4)[C];2014年
10 谭烈飞;;抗战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A];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建会2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保护文化遗产 守望精神家园[N];长春日报;2006年
2 艾斐;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人民日报;2008年
3 顾荣;我市召开西安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N];西安日报;2008年
4 倪黎;共建共享市民的精神家园[N];苏州日报;2008年
5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李德顺;关于“共有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N];北京日报;2009年
6 祁晓峰;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N];临汾日报;2009年
7 记者 张凤兰;我州投入1.27亿元打造精神家园[N];阿坝日报;2010年
8 王和峰;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N];解放军报;2011年
9 李德顺;精神家园的“实然”与“应然”[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慎海雄;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兰文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建构的双重文化进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卓;社会转型期与人的精神家园的重构[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马志军;试论新时期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3 滕爱鑫;佛教美术对我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龙;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当代构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5 冯丹;城镇化建设中的乡愁问题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6年
6 张雨昕;中国传统商人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徐琳;汇东西文化,觅精神家园[D];南昌大学;2007年
8 孙丽;通往精神家园的体悟之路——庄子诗性解读[D];青岛大学;2004年
9 姚倩;中国传统商人精神家园对现代市场经济作用的探寻[D];西北大学;2014年
10 刘华丽;对精神家园的守望[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59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5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