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社会支持、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支持 工作-家庭冲突 家庭-工作冲突 工作绩效
【摘要】:本研究梳理了社会支持、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绩效三者之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发放280份问卷,采用spss软件分析了社会支持、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绩效的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内部机制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结论一: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绩效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有显著性差异,具体来说,男性的工作家庭冲突程度要高于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已婚的比未婚的有更高的工作家庭方面的冲突,工作绩效的人际促进维度上面已婚的得分要显著高于未婚的,有小孩的有更高的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经常加班和经常出差的比较少加班和较少出差的要遭遇更多的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 结论二: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绩效中的任务绩效和人际促进两个维度显著性负相关,而家庭工作冲突与工作绩效中的三个维度(工作奉献、任务绩效和人际促进)都显著性负相关。 结论三:社会支持中的三个维度(家人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和总维度都与工作奉献和任务绩效显著性正相关,但都与人际促进维度相关性不显著。 结论四:工作家庭冲突与社会支持中朋友支持维度显著性负相关,与其它两个维度和总维度相关性不显著,家庭工作冲突与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维度以及总维度显著性负相关。 结论五:社会支持总维度、家人支持、朋友支持都通过家庭工作冲突对工作绩效中的工作奉献和任务绩效的中介效应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家庭工作冲突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社会支持 工作-家庭冲突 家庭-工作冲突 工作绩效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前言10-12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的意义11-12
- 2 文献综述12-26
- 2.1 工作家庭关系12-16
- 2.1.1 工作家庭关系的涵义12-13
- 2.1.2 工作家庭冲突的理论回顾13-14
- 2.1.3 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变量14-15
- 2.1.4 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变量15-16
- 2.2 工作绩效16-20
- 2.2.1 工作绩效的涵义16-17
- 2.2.2 工作绩效的结构模型17-20
- 2.3 社会支持20-23
- 2.3.1 社会支持的涵义20
- 2.3.2 社会支持的系统构成及作用机制20-21
- 2.3.3 国内社会支持的理论及相关研究21-22
- 2.3.4 社会支持的测量22-23
- 2.4 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工作绩效的关系23-26
- 2.4.1 社会支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23
- 2.4.2 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23-24
- 2.4.3 社会支持与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24-25
- 2.4.4 工作家庭冲突在社会支持与工作绩效中的作用25-26
- 3. 研究设计26-29
- 3.1 研究目的26
- 3.2 研究假设26-27
- 3.3 被试27-28
- 3.4 研究工具28
- 3.4.1 工作家庭冲突(WFC)28
- 3.4.2 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8
- 3.4.3 工作绩效28
- 3.5 统计方法28-29
- 4 结果29-36
- 4.1 描述性统计29
- 4.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和工作绩效影响29-31
- 4.2.1. 人口学统计变量的差异分析29-31
- 4.3. 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和工作绩效相关性分析31-32
- 4.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32-33
- 4.5 社会支持、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绩效的影响33-34
- 4.6 工作家庭冲突在社会支持与工作绩效的中介作用34-36
- 5 讨论36-40
- 5.1 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36-37
- 5.1.1 工作家庭冲突、工作绩效在性别上的差异36
- 5.1.2 婚姻状况上的工作家庭冲突、工作绩效的差异36
- 5.1.3 有无小孩上的工作家庭冲突、工作绩效的差异36-37
- 5.1.4 加班情况上的工作家庭冲突、工作绩效的差异37
- 5.1.5 出差情况上的工作家庭冲突、工作绩效的差异37
- 5.1.6 企业性质、工作弹性上没有差异37
- 5.2 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和工作绩效相关性分析37-39
- 5.2.1 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绩效38
- 5.2.2 社会支持与工作绩效38
- 5.2.3 社会支持与工作家庭冲突38-39
- 5.3 工作家庭冲突在社会支持与工作绩效的中介作用39-40
- 6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4
- 附录44-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梅;;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同伴接纳与自尊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年07期
2 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3 施建锋,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3年01期
4 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范兴华;社会支持行为问卷中文版信效度分析及初步应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郑宏志,陈功香;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周林刚,冯建华;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胡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10期
9 张月娟,史云静,王增起,席明静;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研究生压力与抑郁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10期
10 陈秀敏;李志国;;大学生社会支持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雷;;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韩笑;姚本先;;大学生自我表露、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汤芙蓉;张大均;刘衍玲;;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秋虎;陈会昌;张建卫;陈欣银;;9—14岁城乡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佟雁;申继亮;高潇潇;;老年人与其成年子女间社会支持的结构与类型分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颜家睦;李飞华;王坚;;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问题和社会支持[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静;陈英和;;社会支持和人性哲学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静;陈英和;;社会支持和人性哲学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张春妹;邹泓;;中学生的人格、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骆宏;许百华;;社会支持感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与护士压力感知的验证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郭虹;社会支持是民生重建的重要力量[N];四川日报;2010年
2 记者 陈丽霞;社会支持切乳患者提升术后信心[N];联合时报;2014年
3 于阳 天津社会科学院犯罪学研究中心;弱势群体的犯罪防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李季玲;“学生豆奶计划”还需社会支持[N];吉林日报;2000年
5 天津中天职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李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老知青”减压[N];健康报;2009年
6 ;对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的思考[N];工人日报;2004年
7 ;甘肃鼓励社会支持文化建设[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华东师范大学 吴薇;引入社会支持 助力高校帮困育人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曹爱生;博物馆培育社会支持力市场的困难与对策[N];中国文物报;2006年
10 记者 高浩荣;朝媒体说国际社会支持中国和平统一[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乐;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3 王大胜;基于社会支持的职业倦怠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刘小群;初中生欺负行为及其与抑郁、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3年
5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雷俊;肾移植患者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及相关炎性介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代芳芳;攻击性和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张静;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潘杰;不同依恋风格、社会支持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高长松;大学生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梅韫芳;合肥地区高职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海洋;5·12地震灾区农村妇女社会支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王霞;网络社会支持的互动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林玲;连江、长乐海外留守儿童孤独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瑜;大学生乐观、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8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6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