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及其构建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及其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转型 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构建
【摘要】: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社会发展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和点化中,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才能逐步得以实现。所以,积极推进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构建,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重要保证。 文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人文精神的涵义和特征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人文精神的一般涵义及其人本性、科学性、实践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第二部分概括了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文精神现状,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了人文精神构建的重要性、可能性和基本原则,并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转型 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C09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6
- 引言6-7
- 一、人文精神的当代定位7-13
- (一) 人文精神的涵义7-8
- (二) 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8-11
- 1. 人文精神具有人本性9
- 2. 人文精神具有科学性9
- 3. 人文精神具有实践性9-10
- 4. 人文精神具有社会历史性10-11
- (三) 人文精神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11-13
-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3-18
- (一)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现状13-15
- 1. 人文精神的缺失在精神领域的表现13-14
- 2. 人文精神的缺失在道德领域的表现14-15
- (二) 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现状的原因分析15-18
- 1. 封建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对人文精神的背离15-17
- 2. 社会转型时期的现状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17-18
-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构建18-32
- (一) 新时期人文精神构建的重大现实意义19-21
- (二) 新时期人文精神构建的理论可能性分析21-25
- 1. 构建人文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1-22
- 2. 科学发展观彰显了深刻的人文精神22-25
- (三) 新时期人文精神构建的基本原则25-26
- (四) 新时期人文精神构建的具体途径26-32
- 1. 加深对新时期人文精神的理解26-27
- 2. 切实推进新时期人文精神的构建27-32
- 结语32-33
- 注释33-35
- 参考文献35-3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38-39
- 致谢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2 吴兆雪,江宏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欧阳友权;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王强;略论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发展的贡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曾祥基;新科技革命的特点与经济全球化趋势[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李娜;现代性与人文精神[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7 高淑桂;科技对人文的意义探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孙宏安;科学的人文精神[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王清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定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01期
10 荣开明;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相关的几个认识问题[J];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周一鸣;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的困惑与追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高青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与可持续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高淑桂;科技发展中人文忧患实质探究[D];东华大学;2004年
5 王春风;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刘会;当代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D];新疆大学;2004年
7 刘林;当代社会发展观的哲学阐释[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刘慧婷;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当代的统一与融合[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63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6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