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三亚女孩李星雅的异地恋》的创作阐述
本文关键词:微纪录片《三亚女孩李星雅的异地恋》的创作阐述
更多相关文章: 传统纪录片 微纪录片 《三亚女孩李星雅的异地恋》 叙事 创作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急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具有篇幅短小、可涉足媒介平台广泛、制作门槛低、快捷高产等特点的微纪录片渐渐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微纪录片其实是应时代需求在传统纪录片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艺术表现形态。那么,它在艺术手法和创作上也一定是以传统纪录片为蓝本的。微纪录片能轻松地记录下每一个人想要记录的瞬间,来表达人们真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关键词】:传统纪录片 微纪录片 《三亚女孩李星雅的异地恋》 叙事 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3.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绪论8-9
- 第一章 微时代的新纪录概念9-12
- 一、微纪录片的界定9-10
- 二、相对于传统纪录片的优势10-12
- 第二章 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12-15
- 一、题材的贴近性12-13
- 二、结构的明朗性13
- 三、语言的倚重性13-15
- 第三章 从原创作品《三亚女孩李星雅的异地恋》看微纪录片的创作15-17
- 一、关于《三亚女孩李星雅的异地恋》15-16
- 二、《三亚女孩李星雅的异地恋》的创作16-17
- 结语17-18
- 参考文献18-20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20-21
- 致谢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振;;试论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外宣意识[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10期
2 杨宗文;纪录片:一个独立的观念——对纪录片本质属性的思考[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3 王洪丽;试谈纪录片中的人与情[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韩丛耀;对纪录片再现真实观念的再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5 周世明;纪实与真实的距离——关于纪录片创作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04期
6 朱梅;论纪录片创作的理念介入[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董伟建;张以庆纪录片的创作个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张翎;;浅谈纪录片的创作[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10期
9 彦岚;;纪录片爆发“新能量”:用真实撼动你的心[J];观察与思考;2007年06期
10 倪祥保;;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纪录片?[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62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62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