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11:15

  本文关键词: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人际交往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 团体辅导


【摘要】: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起点,对正处于学习、成长阶段中的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障碍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人际行为困扰问题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综述了以往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及干预手段的基础上,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重庆市四所高校做了现状调查,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分析和影响因素的探讨,结合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编制了一套提高大学生社交技能的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这套团体辅导方案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其产生疗效的因子。 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重庆市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水平不高,从各维度得分来看,在交际与交友方面存在困扰比例最高,待人接物方面存在困扰比例最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理工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低于文史专业和艺术专业大学生。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在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要高于普通学生。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水平在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这些人口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 2.人际交往技能四个维度人际适应、人际知觉、自信、印象管理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 3.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不仅存在立即性辅导效果,还有持续性效果。 4.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产生疗效的因子有: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精神理念,团体成员的互相学习与支持,成员控制感的引发及乐观的团体气氛。其中,大学生交往技能的提高,是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作用机制所在。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 团体辅导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3;G6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引言11-12
  • 2 文献综述12-19
  • 2.1 人际交往相关研究12-15
  • 2.1.1 人际交往概念的界定12
  • 2.1.2 人际关系的内涵12
  • 2.1.3 人际交往能力的涵义12-13
  • 2.1.4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13
  • 2.1.5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研究13-14
  • 2.1.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14-15
  • 2.2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FBT/SFBC)15-16
  • 2.2.1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FBT/SFBC)概述15
  • 2.2.2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FBT)的基本技术15-16
  • 2.3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16-19
  • 2.3.1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概述16-17
  • 2.3.2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研究17-19
  • 3 问题提出19-20
  • 4 研究设计20-22
  • 4.1 研究目的20
  • 4.2 研究意义20
  • 4.2.1 理论意义20
  • 4.2.2 实践意义20
  • 4.3 研究假设20
  • 4.4 研究构思20-22
  • 5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22-30
  • 5.1 研究目的22
  • 5.2 研究方法22-23
  • 5.2.1 研究对象22
  • 5.2.2 研究工具22-23
  • 5.2.3 施测与处理23
  • 5.3 研究结果23-27
  • 5.3.1 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状况23-24
  • 5.3.2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人际状况比较24-25
  • 5.3.3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人际状况比较25
  • 5.3.4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人际状况比较25-26
  • 5.3.5 是否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人际状况比较26
  • 5.3.6 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人际状况比较26
  • 5.3.7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人际状况比较26-27
  • 5.3.8 大学生社交技能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27
  • 5.3.9 回归分析研究27
  • 5.4 结果分析讨论27-30
  • 6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方案设计30-36
  • 6.1 研究目的30
  • 6.2 团体名称30
  • 6.3 团体性质30
  • 6.4 团体成员30
  • 6.5 团体活动时间地点30
  • 6.6 团辅设计目标30
  • 6.7 设计辅导方案的依据30-32
  • 6.7.1 理论依据30-31
  • 6.7.2 事实依据31-32
  • 6.8 团体辅导设计模式32-36
  • 7 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36-40
  • 7.1 研究目的36
  • 7.2 研究方法36-37
  • 7.2.1 研究对象36
  • 7.2.2 实验设计36-37
  • 7.2.3 研究工具37
  • 7.2.4 数据处理37
  • 7.3 研究结果37-39
  • 7.3.1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干预前的同质性检验37-38
  • 7.3.2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差量差异比较38
  • 7.3.3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追踪测量差量差异比较38-39
  • 7.4 分析讨论39-40
  • 8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效果质的分析40-46
  • 8.1 研究目的40
  • 8.2 研究方法40
  • 8.2.1 研究对象40
  • 8.2.2 研究工具40
  • 8.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40-45
  • 8.3.1 团体辅导过程、团体活动反馈单和观察记录表的基本情况41-42
  • 8.3.2 后期追踪访谈情况42-43
  • 8.3.3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引发成员人际改善的疗效因子43-45
  • 8.4 讨论45-46
  • 9 总讨论46-50
  • 9.1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影响因素46-47
  • 9.2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与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效果47
  • 9.3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疗效因子的质性分析47-48
  • 9.4 带领类似团体辅导的启示48-49
  • 9.4.1 带领类似团体辅导的操作流程48
  • 9.4.2 带领类似团体辅导注意的问题48-49
  • 9.5 本研究的不足49-50
  • 10 总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A: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54-55
  • 附录B: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调查问卷55-56
  • 附录C: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56-58
  • 附录D: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方案58-61
  • 附录E:团体辅导活动反馈单61-62
  • 附录F:团体辅导观察记录表62-63
  • 附录G:追踪访谈大纲63-64
  • 附录H: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惠香;周笑平;;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年01期

2 章学云;徐艳;;团体辅导改善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07期

3 汪伟;潘奕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地方高职院校的实施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4 王琰;庄海军;;团体辅导改善高职院校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J];职业时空;2010年07期

5 尚晓丽;周颖萍;;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赵生玉;;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的效果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8 宋大力;袁红波;;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9 邰葆清;;团体辅导在高职高专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研究[J];职业时空;2007年15期

10 李晓萍;刘艳;;贫困大学生的社交困惑[J];教育探索;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效果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乔静芝;姜琨;;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海音;孙洲;;人际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实证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4 张海音;;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研究报告[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赵小青;;对团体辅导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6 范奉莲;王光荣;;团体辅导——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7 樊富珉;官锐园;;身心灵综合健康团体辅导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一种华人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施钢;宋京晶;周蜜;;团体辅导在经济困难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小青;李志芳;;高校团体辅导的现状与发展[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10 王军;;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格、人际交往能力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省许昌市卫生学校教师 田俊萍;中职生如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N];西藏日报(汉);2011年

2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王利民;体育课有助提高人际交往能力[N];中国体育报;2010年

3 陈钧;团体辅导化解“三困生”心理问题[N];中国航空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黄文;团体辅导:尚处初级阶段[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陈欣然;为学生的心灵开一扇窗[N];天津教育报;2010年

6 张国圣;重庆科技学院:将“人际交往能力”纳入培养方案[N];光明日报;2006年

7 张家界市一中教师 秦自云;学会适应—— 奋斗的另一层力量[N];张家界日报;2011年

8 记者 张守帅;23所高校结对帮助灾区师生[N];四川日报;2009年

9 孙彩平邋周艳培 张慧;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N];音乐生活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3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萍;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许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焦岚;心理生活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刘在花;小学生社会智力的结构、特点、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贾鹏;成长期体育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9 许志红;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应对策略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干预[D];吉林大学;2010年

10 俞晓歆;影响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复吸的依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雯;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李秀菊;团体辅导对内蒙古高职院校贫困生自我认知的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贝贝;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抑郁倾向的干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付秀华;理性情绪疗法团体辅导对失恋群体的干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菊珍;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姜旭;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7 沈雪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武彦培;初中生社会适应性的团体辅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继梅;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10 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47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47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b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